如何为难治疾病找答案、为创新医疗寻突破?他们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理思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黄兴 汤丽
“我们要进一步理顺研究型病房、临床研究支撑体系、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机构一体化管理模式,打通临床研究及转化的难点、堵点。”“学科和人才建设,是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我们要在对年轻团队、青年人才的支持和培养上下功夫、找思路。”
一场场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调研研讨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举行,医院党员干部和学科带头人围绕科研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及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调研讨论。
◆◆◆ 成绩离不开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多次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仁济医院党委班子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与医院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想办法、理思路、定方案,切实为科研人才培养“指方向、铺道路、打基础”。
2021年以来,医院科研经费继续保持平稳适度增长,仅2年时间,各类科研经费突破5亿元,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累计293项。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重点、人才类项目突破10项,其中重大科研仪器自由申报类、原创项目、生命与医学学部专项项目均实现“零突破”。
“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仁济医院副院长卜军表示,“科研之路,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思。对于有科研梦想以及有科研潜力的年轻人,我们要给与最大的支持。”
为此,仁济医院针对临床科室人员进行梯次梳理,发掘特色和增长点,以基础研究助力临床科室人才冲刺更高级别人才项目。对具备优秀科研能力的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师、临床博士后予以关注,向人事建议政策倾斜,优化年轻医师晋升途径。同时做好人才项目申报规划,定期做好人才基本情况调研摸底,做到心中有数,精细化规划人才项目申报,提前布局,优化申报质量;设立导师型培育制度;对于一些非优势学科申报科研项目,通过实验室平台共享、合作导师制等方式,院内传统优势学科协助带动科研能力较薄弱的学科的潜力人才进行人才项目申报,实现强优势补短板。
◆◆◆ 党员干部深入调研理思路谋发展 ◆◆◆
如今,仁济医院医务人员投身科研的热情很高,如何搭平台持续释放科创激情,如何调机制继续迸发临床活力?在近期的主题教育调研中,仁济医院党员干部将开展主题教育同本院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深入科研一线,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发力点,扑下身子干实事。
“研究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发起的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转化亟需政策指引与扶持。”
“怎样吸引更多临床专家投身科研?如何实现临床研究真正落地生根,乃至开花结果?”
“临床研究中心运行至今,如何提升运行效率,我们能提供哪些配套保障?”
“全院54个临床学科,如何建设青年人才队伍,确保科研人才梯队不断档?”
在一场场主题教育调研中,医院党员干部主动“问需求、理困难、寻思路”,将一个个问题都整理成一份份任务清单,最终形成一张张“攻坚进度表”,旨在打通科研创新、临床转化工作中的痛点、堵点,解决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工作中的问题、难题。
此次仁济医院主题教育涉及院领导班子牵头的12项调研任务中,仁济医院院长夏强将《如何进一步发挥好临床研究在医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作为自己的调研方案。“仁济医院历来‘敢为、敢闯、敢干、敢创’,作为上海开埠以来第一家西医医院,也是浦东开发开放后第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创新拼搏精神流淌在每个仁济人的血脉里。”夏强表示,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下足调查研究“实”功夫。在主题教育中,借助走访调研找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梳理清楚科研发展思路,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黄兴 汤丽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