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上海:“崧泽文化”实证上海对中华文明起源贡献巨大
2023-07-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以青浦崧泽村命名的“崧泽文化”,是长江下游文明起源的重要一环。其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明,所谓“崧泽风格”影响深远。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的当口,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了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馆员、田野考古项目负责人周云。在周云看来,“实证上海”已经充分说明,历史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上海并非“无古可考”,甚至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崧泽风格、良渚时代”    

“崧泽”不是一个点缀,而是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一个必然。此次上博举行的“何以中国”系列第二展定名为“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有观众认为,之所以加上“崧泽”,是因为展览在上海举办,有应景之意。而在周云看来,要讲好长江下游文明起源的故事,崧泽文化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环节。

崧泽文化之名来源于青浦区的崧泽村。上世纪70年代,上海围绕崧泽村进行过4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文物。相较于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明,这些文物都呈现出独有的特点,范围则遍及环太湖流域。在考古学者的研究和总结之下,“崧泽文化”在当时被正式定名。

周云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马家浜文化指向6000多年前,而良渚文明活跃在5300年到4300年前。在崧泽考古之前,环太湖流域也出土过一些有别于马家浜和良渚的文物,直到“崧泽文化”被定名,人们才确认,其实在马家浜到良渚之间还有一个文化的存在。可以说,“崧泽文化”填补了长江下游文明起源的空白。按照今天公认的说法,崧泽文化大约活跃在5800年到5300年前。

崧泽文化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周云说,就玉璜而言,马家浜文化玉璜都是条式的,而崧泽文化的玉璜都是片状的,说明当时的线形切割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仅是工艺,还有那种自由、开放、包容的氛围。良渚文明时期,佩戴玉璜的都是女性,这成为了权力的象征。而在崧泽文化中,玉璜则是男女都戴。这说明在良渚文明中,礼制基本形成了定式,而此前的崧泽文化则相对自由开放。

陶器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周云告诉记者,崧泽文化中的陶器,圆圈、三角等纹饰自由组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器型也有很多扩展,显出了百花齐放的风貌。所以北京大学赵辉教授有一个“崧泽风格、良渚时代”的提法。崧泽文化确实自成风格,就像现在的国潮风一样。

    “崧泽文化是良渚文明的爸爸”    

周云说,“文化”和“文明”是有区别的。“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先民所具有的同一种生活习惯和面貌,具有区域性。而对于“文明”的定义则比较复杂。过去西方学者认为,一个文明必须具有城市、文字和金属加工具三大要素。后来中国学者提出来了文明包含“国家的诞生和礼制的诞生”这一标准,目前这个标准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公认。

按照这个标准,具有区域性仪式中心、水利工程、严格的阶级礼制、实现了生产部门专门化的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文明了。这其实是夏商周等大一统国家之前的一个区域性国家。在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之中,良渚文明无疑是最亮的一颗星。也因此,2019年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是众望所归之事,这让华夏五千年文明有据可循、有证可考。

周云告诉青年报记者,崧泽文化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良渚文明其实是直接继承自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是良渚文明的爸爸,凌家滩文化可能只是良渚文明的叔叔。”这种“父子关系”如何体现的呢?从器物上来说,崧泽文化的制玉和制陶就直接影响了良渚文明的器物,“崧泽风格”在良渚文明中表现得很鲜明。

另一个就是所谓的“都”“邑”“聚”。文明的起源,总是先有聚落,才慢慢发展成王城。在崧泽遗址上,考古学者就发现了上百个超大的聚落。高等级大墓及大型房址,分区埋葬的墓地、大型房址独立分布等现象表明,至少在5800年前,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化进程的一个新的阶段。崧泽文化中的社会分层现象,对良渚文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由社会分层进而形成了阶级礼制,进而形成了国家。

所以可以说,没有崧泽文化,就不会有后来的良渚文明。

    “实证上海”在路上    

过去在人们印象中,上海不过是一个一百多年间从小渔村发展为大都市的地方,所谓“百年看上海,千年看西安”说的也就是这件事。但在周云看来,这显然是对上海的一种误解。

上海“无古可考”?这在崧泽文化被命名之时,就已经被彻底否定了。实证显示,上海非但不是“无古可考”,而且上海孕育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都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璀璨明星。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上海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

周云说,如果从马家浜文化来算,上海的历史可以推到6000年前。现在大家都在说“何以中国”,其实“何以上海”的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而要讲好上海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上海,“实证上海”变得相当重要,要通过不断地考古综合性研究,去实证上海的悠久历史。

青浦崧泽遗址的考古遗址没有间断。2015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的工作人员就对遗址中800多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而周云透露,未来将还有一次上万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即将展开。这些考古发掘研究,都属于“考古中国工程”范畴内的一个课题。“考古中国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后,国家推出的又一个大型的考古工程。

周云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讲好上海故事,“实证上海”很关键。比如现在上海人的生活被认为很精致,而在考古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上海先民就很会精耕细作,这种对于精致生活的文化精神追求,在这片土地上持续了数千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