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多年的古镇蝶变,上海古镇改造中的“保护与更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看着焕然一新的泗泾古镇,今年八十岁的王大伯止不住地称赞:“开心开心!已经有五十年没有见到这样热闹的泗泾古镇,欢迎更多游客来泗泾。”
上海古镇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通过深挖区域文化旅游特色,积极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形成多赢格局、提供优质特色服务、完善营运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成效初显。
== 提升人居环境 完善功能服务 ==
上海在做好古镇风貌保护的同时,着力做好古镇“古色”文章,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深挖家门口文化旅游发展的突破口,镇容镇貌明显改观,村民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有效提升。
走进1700多年历史的朱家角古镇,城隍庙、园津禅院、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延艺堂……小桥流水,飘香的扎肉和粽子,让人难以忘怀。
为提升游览体验度,朱家角还专门修了一座“新桥”,现在古镇游道真正实现了“走”通,游客可以选择单循环的方式,不再往返走放生桥来回,更加直观全面领略古镇的全貌。
在松江区,有着1200年历史的泗泾古镇,历久弥新。近年来,泗泾镇聚焦6个区级文保单位和48处文保点,完成了文保建筑修缮15处约10000平方米。新增各类绿化景观、口袋绿地600平方米,样板段沿街商户、安方塔及塔园内基本完成亮化景观打造、设置临时停车3000余平方米,新增停车位250余个。
== 深耕文化传承 厚植民生沃土 ==
更新后的古镇,不但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文化特色,延续居民生活习俗,而且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让传统记忆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创新。
凌晨三点半,千年古镇朱家角的江南第一茶楼灯火通明。原来,朱家角居民有早起去茶楼喝茶的习惯。每天凌晨三点半,茶楼便开门迎客,烧起茶水,为六十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早茶。店主介绍,早上四五点左右,附近的居民老伯伯就会陆续来到这里,品茶、闲谈、下棋,享受朱家角古香古韵的早茶文化。
召稼楼古镇开发文化书院、综合文化体验馆,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进行文化演绎和互动,以现代的手法重塑学堂文化场景,发展特色展演文化平台,展现召稼楼文化客厅。
== 引入市场运作 实现差异竞争 ==
上海基层街镇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资本投入、民间力量参与”的模式,通过市场的灵活性,结合社会热点与新趋势,让各方发挥所长,实现差异化竞争。
位于朱家角古镇西湖街35号的朱家角大清邮局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性修缮后,近日重新亮相。走进邮局,内部豁然开朗,原本稍显闭塞的空间已经打开,外部的青砖与木结构在空间层次上有序开放,不仅能让游客领略到建筑的历史厚重感,同时还能对清代的砖木结构一览无遗。
据了解,该建筑空间不再仅仅承载邮局的功能,而是包含咖啡区、文创区、亭廊、画廊等功能,为古镇老街提供全新的文化活动场所。
召稼楼古镇开发的老字号餐厅、老字号零售、召楼特色零售产业也独具特色,通过重建遗失的老字号,如淡笺纸、帛叠、拆蹄、下沙烧卖、沪谚等,复兴本地特色,强化召稼楼当地历史文化体验,让往昔耕学生活繁华的场景再现。
在松江区泗泾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化的传承。全镇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泾十锦细锣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江皮影戏”“剪纸”,忠实地传承着先人的智慧。利用这些优质资源,泗泾镇汇聚泗泾以及松江非遗美食、民俗小吃和传统技艺打造民俗文化馆;以展现古琴文化、古琴技艺等传统汉文化学习交流为主,打造古琴文化馆;结合中医养生、中草药文化,打造中医养生馆。此外,一些老建筑经过改造修复,打造成金石文化馆、玉石馆、大米博物馆等,一些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展馆及文化空间,赋予古镇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