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米兰·昆德拉打开的那扇窗
2023-07-13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于近日在巴黎去世,享年94岁。消息传来,在中文世界也掀起波澜,不少人还晒出了精心收藏的昆德拉著作。这位用法语写作的捷克作家,在中国人气之高,可见一斑。

昆德拉属于改革开放之初就被译介进来的外国作家。早在1977年,捷克文学研究者杨乐云就介绍了他。2004年起,上海译文出版社持续发力,将作者本人认可的16部作品悉数翻译出版,形成了一股“昆德拉热”。很多中国作家都受到昆德拉影响。莫言、余华、格非等自不必说,小一辈的70后作家李浩曾用“巨大的、全方位的”来概括昆德拉对他的“塑造”。

昆德拉更大的价值在于,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在昆德拉之前,我们更熟悉厚重沉郁的俄罗斯文学,或者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文学热”兴起的一批外国作家,无论是重归的卡夫卡、福克纳,还是正当年的昆德拉、马尔克斯,皆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风貌。

以昆德拉为例。他的小说以“轻”著称,从结构到故事到观点都十分轻盈,和动不动抛出鸿篇巨制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形成鲜明对照。这在当时确实是耳目一新。昆德拉的文学观也别开生面。他认为小说家不是教育家,不是刻板印象的灌浆机,好的小说应当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它会告诉读者:“生活比你想象的复杂。”不少中国读者正是通过昆德拉的见解,重新认识了欧洲现代文学。由于这一机缘,我们对他怀有特殊情愫就不难理解了。

有意思的是,尽管拥趸众多,米兰·昆德拉却不那么受模仿者欢迎。我们不太看到有作家公开宣称师承昆德拉,这和马尔克斯在中国的境遇恰好相反。背后原因,恐怕是昆德拉的独特性实在不好复刻。例如被反复提及的昆德拉小说的“复调结构”,没有深厚的古典音乐功底是做不到的。

晚年的昆德拉深居简出、保持低调,除了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前照例会被媒体拉出来“陪跑”一番,基本淡出了公众视线。这对一位作家来说其实是好事,因为只有当肉身退场,作品自己的“声音”才会被听到。如今,这位为当年的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的文学家彻底离开,他的作品,将被一代代读者反复阅读和阐释。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