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年轻爸妈的服务站,也是少年儿童的避风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在黄浦区局门路363号,有一座明亮宽敞的“儿童工坊”。开放的阅读空间和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让它成了附近家庭的暑期打卡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访发现,儿童服务中心与未保站阵地共用、资源共享,不仅成为了服务青少年家庭的服务站,也成为了帮助困难青少年的避风港。
随着全国开展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活动的展开,上海共青团正在搭建青少年发展和权益维护工作交流平台,也让一批优秀的社区范本强强联合,碰撞出更多火花,凝聚促进青少年发展和权益保护的工作合力。
// 当好家门口的服务站 //
操作平板,驾驶着“机甲大师”在红蓝泡沫板搭建的迷宫中寻路、对战……来自市西中学的初二学生萱萱正在和好友们玩得不亦乐乎。
暑假里的孩子谁来管?这是上班族家长的一大难题。假期到来,五里桥街道儿童服务中心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暑期课程。“课程和活动只需要在微信公众号预约,在附近年轻爸妈中很有人气,课程一经开放,基本都是‘秒杀’。”上海市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副总干事秦莹向记者展示了中心的课程表,里面有科创、阅读、手工制作等丰富内容。
为了当好年轻爸妈的“服务站”,工作人员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设立了“吾童吾爱”儿童培养系列,助力父母更好地在亲子活动中观察、接纳、陪伴孩子,激发孩子潜能。
五里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妇儿工委办主任程志军告诉记者,五里桥街道辖区内户籍人口是6.7074万人,其中0—18岁青少年和儿童占比15%。而五里桥街道地处于市中心老城区,遍布的老式小区使得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场地十分紧缺。
如何才能在有限场地资源下开展亲子活动?社工利用南中心户外绿化走廊,分别挖掘出10处一米菜园区和6处轮胎种植区,WULI小农场应然而生,三年来历经4次升级改造,现在的WULI小农场4.0版本不仅仅是社区的一抹风景线,更是实现社区儿童自治,提供社区、家庭、亲子互动交流分享的平台。
“我们的小农场是自治运作。” 秦莹介绍。社工从起初的主导青少年自发组队、共同规划,到中期的协助团队日常维护、分享采收,到后期的旁观团队自主运作、互动上进,社工在团队中角色的渐渐弱化,小农主们慢慢学会自主运作,为育儿家庭提供亲近自然、走进自然的平台。
// 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后盾 //
在儿童服务中心的最深处,还有一间有床铺被褥的休息间。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服务站,也是青少年的避风港。上海市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项目主管张彦君介绍,它的服务对象是辖区内的困境青少年。“他们或是遭到家暴,或是遇到特殊的困难,这里可以向他们提供8小时临时看护,之后再向救助站进行转介。”
据了解,该未保站日常开展儿童福利、家庭监护支持和干预、未成年人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未保法宣等工作,服务项目涵盖临时监护、应急处置、政策宣传、法律服务、心理咨询、资源链接等内容。“在心理咨询方面,我们也会为青年家长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父母可及时发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并用正确的方法给予引导。”
“目前,我们为辖区内的107名困境青少年建立了‘吾苗档案’。”张彦君告诉记者,未保站有一个整体的服务团队,包括一名站长、一名副站长、两名儿童社工、两名心理咨询师、一位儿童督导员,以及来自19个社区的儿童主任。“在拓展工作领域上,我们与派出所联动,建立家庭暴力报警中心,做好家庭暴力的预防和遏制工作。此外,未保站与律师事务所联合,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法律后盾。”
随着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工作的展开,五里桥儿童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工作资源整合,发挥“家校社+X”联动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