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新技术”赋能“一带一路”国家人才新技能培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面临哪些关键问题?
以“‘中文+新技术’赋能‘一带一路’国家人才新技能培养”为主题,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协办的第三十届“说专业群•说专业•说课程•说教材•说教学模式”研讨会7月18日在沪举行,与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实践方案。
共有来自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山东、湖北、广东等地的36所中高职及职业本科院校的170余人线下参会,全国700余所中高职及职业本科院校的3.25万人次线上参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作题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支撑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主旨报告。
“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已成为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指出,职业院校应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认真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部署,大力推动“中文+新技术”成为职业教育人才的关键优势,以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动力助推打造建设职业教育强国的新增长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真荣表示,职业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可以说“前途广阔,大有所为”。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代表的上海职业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方面率先探索、先行先试,坚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需求,提供专业人才培养的“上海方案”,着力打造“中文+职业技能”重要名片,着力重点培养“通语言、懂技术、跨文化”的复合型青年人才,向海外推广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国际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上海方案。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褚敏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分享了学校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和经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