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特奥篮球赛背后有一群特别的志愿者:别担心,我为你协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16年前,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世瞩目,当年只有8岁的刘灏对这场世界盛会懵懵懂懂。
后来,1999年出生的她成为了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打过数百场比赛,进入过无数的篮球场,但今天的比赛是她打过的最特别的一场。
今天上午,刘灏以融合伙伴的身份走进了GBA运动中心—篮球馆,陪伴一群特奥运动员参加了2023年第十七次全国特奥日“酷铂杯”上海市特奥篮球赛。
融合伙伴 这场比赛是最特别的
赛场上,“Join us play,别担心,我为你协防”的标语格外醒目,原来,按照比赛规则,与其他篮球赛不同的是,本次特奥篮球赛不仅男女混搭,而且每支队伍由3名特奥运动员和1名融合伙伴组成,共有包括杨浦、徐汇、闵行、金山、崇明、浦东、宝山、奉贤等8个区在内的9支队伍近60名特奥运动员和融合伙伴参加。
刘灏来自徐汇区社体中心,所以负责的是徐汇队。作为融合伙伴,她在场上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三位特奥运动员得分。刘灏退役前是市队的专业篮球运动员,她此前从未参加过类似的陪伴式比赛。
赛前,她参加过两堂训练课,先教队友们基础动作,再沟通合作时的手势。“这个需要反复磨合。有时候我像教练一样,要亲身示范,模拟场上发生的各种情况。”
尽管知道这是一场特别的比赛,但真到了场上,刘灏还是被震撼了。“这场比赛纯粹是为了开心,这种氛围很感染我。”
志愿者 不管哪方进球,大家都会欢呼
来自中智志愿队的95后志愿者金聿睿负责的是金山队,主要安排入场签到、协调上场顺序等工作。在担任此次志愿者前,他对特奥运动会知之甚少。
让他感动的是,这群智力残障人士很有体育精神。“按照规则,一支球队上场的是4名队员,有的队只有4位队员,没有候补队员。当没有候补队员的队伍有球员受伤下场后,对手球队也同样减员,以显示公平。”
“他们投篮的姿势没有那么熟练,但那种对篮球的热爱是遮挡不住的。特奥运动员的眼神里充满坚定,拿到手就拼命往篮筐里放。”更让金聿睿意外的是,哪怕是对手队员进球,自己的队员们也会欢呼,为对手感到高兴。这在一般的赛场上是很罕见的。”
金聿睿告诉记者,平均每个志愿者负责一支队伍,一般的活动志愿者是给一个固定的任务,不观看比赛。但此次他不是单纯的“场外人”,也能融入其中,和教练员领队等一起观看比赛,和观众们一起欢呼,“多了一份参与感,更有一种集体荣誉感。”
另一位志愿者尤忻是公司的志愿者召集人,共招募了8名志愿者。和金聿睿一样,她感受到了这场比赛满满的善意和正能量。“大家互相帮助,就算自己没有上场,也给运动员加油。不管是哪方球员进球了都会竖大拇指。这种氛围太让人感动了。运动员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家都是给予加油鼓励。”
赛事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特奥嘉年华游戏活动,让广大特奥运动员与普通人一起参与,分享快乐,交流技艺。
上海市特奥委员会会长沈立群表示,本次特奥篮球融合赛彰显了融合共享,促进了本市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深化了社会各界对智力残疾人的关爱服务,特奥运动员与融合伙伴一起参与赛事,充分展现了“勇敢尝试,争取胜利”的特奥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