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海的理由|戏剧创作人冯申杰:有幸为松江本土文化输出尽一份力
2023-07-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培琦/图、视频

冯申杰对自己的定位,起先是演员、导演,荧屏出名作《爆丸小子》;现在则是一位从松江出发的文化公司创业者、经营者。他很感谢表演,正是表演打开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从0开始,从1起步。深耕松江文化输出多年,对群文工作传承的使命感,让这位松江青年脚踏实地迈出了每一步,更在田头乡间找到了人生方向,找到了星辰大海。


“人生是不断探寻价值的过程,放弃一些、坚持一些,打破边界和舒适圈以后,才慢慢找到了我的人生方向。”

——冯申杰


  ◆ 人生的每一步,都不白费 ◆  

在表演领域刚一出道,冯申杰便凭借炫动卡通频道的连续剧集《爆丸小子》成功锁定主演。这一入行起点不算低,然而之后便是“无尽”地进剧组,跑龙套,他才渐渐发现演员这饭碗并不好端。

冯申杰还清晰记得一次进剧组的经历,“导演看到我,直接让我完成一个规定动作,一脚踹开门,和几个群演过上几招,就要在全无保护的情况下从二楼跳到一楼。当时,我就拒绝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敢跳。副导演反问我,你是演员,为什么不能做这个?这一幕,应该是我拍完《爆丸小子》以后,对做演员产生最大的一次心理落差。”

之后,冯申杰也走过不少弯路。直到成立了上海松江柒加青年剧社,他才回归“正途”,慢慢把人生方向重新调整为表演,并担任松江一些大型文化性活动的导演一职。谈到身份的转变,冯申杰坦言,更多时候是被各种“因缘际会”推着往前走。“人生是不断探寻价值的过程,放弃一些、坚持一些,打破边界和舒适圈以后,才慢慢找到了我的人生方向。现在我能笃定的是,我会坚持在文化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

在松江有很多地方剧种,文化传承及在地文化保护,也成为冯申杰这位松江本土青年的责任所在。“不停走基层,下到田间村头,也为当地村民最质朴又执着的热爱所深深打动,他们对戏曲的热情,也一直感染着我。”

让冯申杰印象深刻的是,松江新浜镇有一位开出租车的阿姨,名叫沈世娟,她的沪剧表演唱段相当精彩,“她的表演,并不是说专业质量有多高,但是那种执念很让人感动。她经常凌晨下了班,专门撰写表演大纲,还会和我一起讨论。每次彩排之前,她都会把所有演员安排停当,买好演出服装、道具,甚至提前录好视频小样,发给我看。从事松江群众文化工作多年,我所看到的都是这样一个个热情的表演团队,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心怀责任,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在文化下乡,配送到村的过程中,村民显示出了浓厚的热情,他们会像追星一样,去追当地戏曲文化的“大拿”,演出前,提前个把钟头就搬好板凳坐等好戏开场。

  ◆ 在地文化传承,责无旁贷 ◆  

上海松江柒加青年剧社以松江在地文化为起点,也把许多优秀剧目、精品剧目带向了更大的舞台。2013年11月,剧社执导的原创话剧《愤怒的小鸡》获上海首届市民文化节话剧大赛“最佳编导奖”“优秀团队奖”。2014年5月,剧社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16年1月,剧社三位主创者均获评“上海市民文化艺术节百位市民演说家”称号。2017年,原创短剧《妈妈的朋友圈》获2017年上海市国际科普艺术节特等奖。2018年,剧社主创者代表松江区参加央视三套《群英荟》节目制作,获得全场唯一满票返场成绩。同年,大型抗战历史话剧《曙光》荣获人文松江“正泰杯”云间文学艺术奖。2020年,剧社参与制作松江大型原创儿童音乐剧《公鸡下蛋》,获得了第34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奖。

“《公鸡下蛋》对于新浜镇这个小戏之乡来说,还是第一次取得了这么高的艺术奖项认可。”不单是这一部,红色题材剧目《曙光》更是以松江本土的优秀地下党员侯绍裘烈士为创作蓝本,并从陈云、顾桂龙烈士的故事出发展开剧集创作。

剧社还参与创作了戏剧剧本《陶宗仪》。陶宗仪,系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也是当年松江府的重要历史名人。“这部戏未来我们会放在一个小型的社区剧场里演出,我们开始对这一类的松江本土历史题材开展实验性创作,也想看看会在当地收到怎样的反馈。我们计划采用极简舞美,尽量把历史的厚重感融于创作本体。目前创作团队正在用心打磨剧本,期望再创松江本土精品剧目的又一‘里程碑’。”

在冯申杰看来,松江本土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值得好好挖掘再创作,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松江青年,他和剧社也责无旁贷:“能为松江本土文化输出做一点自己的贡献,也不枉费我入行表演这些年。”。

作为本土青年,冯申杰坦言,喜欢上海的理由,如果落于纸上,有100个也不为过。目前,剧社2/3以上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行业,却在“柒加”这个小小的团队里找到了共同的理想,人生的方向。

“这一切,正因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力,每个青年都能与这座城市找到某种自洽,形成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这座城市巨大的吸引力也让五湖四海的青年因缘际会。”冯申杰以自己为例说道,就算自己不是上海人,也会很愿意来上海创业,这里有非常洋气、国际大都市的一面;但同时她也有很接地气的一面,“就像我们深入松江田间村头,看到当地群众文化的另一面。这个城市的属性,对青年来说非常友好,也通过各种人才引进政策,为留在这里发展的青年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助力。”

扎根松江,在文化领域持续输出和用力,是冯申杰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选择,这项工作看起来事无巨细,需要小处着眼,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人生能量。他感慨道:“有活力,富有创造性,五湖四海的青年聚集于此,才最终形成了上海的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我相信,上海一定会越来越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