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全域美育让生活记忆永恒
2023-07-23 生活

“美遇东方”王葛美伦讲解演奏。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2005年,刚开业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周围仍是大片农田,彼时的罗学勤作为观众每每晚上来这里看戏,总要掐着末班地铁时间提早“开溜”。与此同时,1900座的演出厅几乎是一般剧院的两倍大小,想要实现闹市区剧院日常满座的盛况还有点棘手。18年后,已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副总经理的罗学勤谈起剧院美育成果时,一幅全域美育版图在她的生动描述下赫然浮现于眼前,“我们努力从方方面面普及美育,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

  一次美育普及成为永恒记忆  

罗学勤告诉记者,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六月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出,开票不到48小时就将1900个座位售罄。这支作为今年首个回归上海舞台的国际顶尖交响乐团,以最纯正俄罗斯之声来演绎拉赫玛尼诺夫的两首巨作,纪念这位音乐巨擘诞辰150周年。与此同时,在剧场开业第二年就开始举办的“东方市民音乐会”今年也将主题定位于纪念拉赫玛尼诺夫。罗学勤介绍,普及型、互动式、公益性的“东方市民音乐会”每年策划一个艺术家系列主题,兼顾丰富多样的器乐和声乐,并不局限于交响乐,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剧场观看演出。

每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六,“东方市民音乐会”总会准时奏响,由资深主持人开场介绍表演团体和演出内容,并在演出当中设定问答互动及“一元票”环节,每场总能吸引近1500人参加,“17年来,我们和观众一起成长起来了,总是有观众来问为什么买不到票子。”罗学勤认为,门票三五十元的亲民价格,相当于一杯咖啡,已经在无形中培育出了很多观众。从第一个走进“东方市民音乐会”的捷克指挥大师贝洛拉维克到中外名家名团络绎不绝,“东方市民音乐会”已举办740余场,观众人次超过100万。同时,该艺术普及教育模式依托保利院线,从最初走向全国9省14市,到目前成为每家保利剧院的子品牌。

说到捷克指挥大师贝洛拉维克,2006年至2016年,他曾四次造访东艺。2006年10月28日一早,他受邀参加“东方市民音乐会”登台执棒上海爱乐演奏《春节序曲》;2010年,他献演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对四年前亮相“东方市民音乐会”记忆犹新,于是主动请缨再度参与音乐普及工作。演出当天下午,乐团开放排练。开演前,他在演奏厅为持票乐迷解读了音乐会曲目。演出现场,观众鼓掌欢呼声经久不息,乐团更是三次返场加演。

贝洛拉维克指挥捷克爱乐乐团。

2014年,贝洛拉维克首次亲率其执掌的捷克爱乐乐团登台东艺。返场加演了中国名曲《我的祖国》和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中的“沃尔塔瓦河”,彼时的亚洲巡演仅上海观众得到了这般“礼遇”。这一年,贝洛拉维克仍对“东方市民音乐会”这一公益性普及型音乐会品牌感慨万千,主动提出与2006年那场“东方市民音乐会”的现场观众再度相聚。为此,东艺通过各种渠道找寻亲历者。开演前,贝洛拉维克与“老友们”亲切会面并交流。贝洛拉维克最后一次登台东艺在2016年。

2017年,贝洛拉维克逝世后,网友“张JY”在东艺留言,“贝洛拉维克大师还曾经在东艺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了斯美塔那《我的祖国》全套6首交响诗,‘两条大河’那场至今令人回味无穷!最后在东艺登台的那场庆典音乐会,他抱病挥完全场,感动不已!”网友“张敏”回忆了2014年那一场再相聚,“我作为音乐爱好者之一,与指挥大师贝洛拉维克夫妇一起喝下午茶,畅谈对音乐的感受,度过美好的时光,我递给大师我在伏尔塔瓦河畔的照片,大师和夫人齐声说‘伏尔塔瓦’。当晚在东艺欣赏演出。永恒的记忆!”

  一步一个脚印的美育探寻  

“听交响,到东方”,这一句响亮口号的背后是平均每月都有世界级名家名团来演出,为了弄清观众口味,东艺曾经开展了三次大规模观众调查。罗学勤在这些年也感受到了随着美育关注度攀升,观众会提出更高要求。“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是简单普及,美育活动必须上一个档次,比如增加互动性、在地性、多元和跨界,也能更好地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罗学勤介绍,东艺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每月第一个周六下午的免费开放日制度,到了2009年,东艺作为全国首个尝试会员制营销的剧院,已累积了上万名会员,“免费开放日”升级为免费“会员活动日”。会员数据积累至2022年底已突破23万,去年9月,“会员活动日”全面改版升级为“观众艺享日”。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品牌部会员负责人鲍彤表示,这些虽然看似是名字的变化,深层次则透露出东艺美育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从最初带领观众参观剧院建筑构造、先进的舞台设施及音响效果等硬件,到每个活动日开设“艺术零距离”“音乐普及讲座”“艺术公开课”三类活动,全方位、多角度诠释每一个特定主题,再到如今的音乐讲座、艺术沉浸100%、工作坊、幕后揭秘、会员特别活动等五大板块吸引越来越多观众爱上剧院。

她介绍,今年春天,东艺借助名家名剧月的举办,重磅推出了中国剧院之旅,带领观众探访江苏省昆剧院和苏州评弹团,白天在剧团和城市古迹参观,为此还特意推出了旅拍服务,晚上则静下来看演出。这般全新的文旅融合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脉动,从而让走进剧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让东艺建设“流动的剧院”迈开了新的一步。

少儿芭蕾舞者与艾夫曼芭蕾舞团同台。

  一点都不能少的艺术生活体验  

如今,几乎每个剧院都设置了艺术教育部,主动扛起了“社会大美育”的重任。东艺于2018年设立艺术教育部,将既有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升级,并将会员与学员这两大既有主力人群进行串联。对于受众占比较大的亲子家庭而言,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与市面上的艺术机构相比,剧院的美育活动优势在哪里?东艺艺教部负责人闵雨潇表示,剧院坐拥广阔舞台,能提供与艺术家同台机会,这在普通市场上难以实现。这一方式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家的欢迎。

东艺目前开办各类艺术团总计23个,如现有童声合唱团4个、少儿芭蕾舞团3个、少儿街舞团1个、青少年音乐剧团15个。今年有近7000人次观众参与艺术团排练、试镜选拔、演出观摩等各项艺术教育活动。比如世界三大童声合唱团几乎每年都会来东艺演出,东艺在洽谈合作过程中就已经将童声合唱团作为一起演出的一部分。闵雨潇还记得当时“流动的时光——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会”需要一支合唱团,就是从东艺艺术团中选拔的。至今,东艺艺术团学员已与名家大师同台献演10余台。

“有一次童声合唱团演出,我们特别策划了一场亲子同台,邀请家长统一着装后从观众席走到台上一起加入合唱。”闵雨潇表示,在艺教工作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曾经有一个小女孩作为少儿街舞团成员、她妈妈作为成人爵士舞团成员一起同台参与汇报演出,母女两人在演出前互相帮忙化妆的情形至今令闵雨潇感觉温馨。

今年,艺教部针对“社会大美育”大背景全新推出了“美遇东方”主题社会实践项目,目前已进行了三次。天山一小的孩子们参观剧场后,钢琴家王葛美伦一边讲解一边弹奏;六师二附小的孩子们坐在音乐厅内,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科普音乐厅的声场舞美,还了解了音乐会的观演礼仪;世外小学的学生们则在东艺上了一堂生动的戏剧课:上戏的老师从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开讲并现场演示戏剧表演,舞台监督则带着孩子们探访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舞台并进行讲解。“我们现场还有灯光、音响和机械进行声光电配合,孩子们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非常可爱。”闵雨潇介绍,这和他们在任何教科书或者是视频上学到的都是不一样的,现场演绎的魅力正在于此。

在了解戏剧起源于祭祀庆典后,他们活泼地拿着话筒当权杖,幻想自己是阿波罗,“权杖”指到哪里,就赋予哪里音乐之声。这也像是艺术教育普及到哪儿,哪里的生活就能被点亮一般。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