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与“宝藏爷爷奶奶”同框,“红色锦绣说”大思政课开课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李蕙兰/文、图、视频
“辅导员奶奶,这是什么呀?”小小少先队员向社区少先队政治辅导员问道。“这是337团留下的老照片,337团是伟大的抗美援朝人民志愿军,他们在战场上前赴后继……”
今天,上海东方电视台剧场大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老英雄、老军人、老功臣们笑容满面,盛装出席,胸前挂满了功勋章。孩子们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热切地为现场人员介绍着身旁的“宝藏爷爷”“宝藏奶奶”。
在老少同框互动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由上海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活动中心主办的“闪光的红色宝藏——走进青少年的‘红色锦绣说’大思政课”也就此拉开帷幕。
◆ 跨越时空追寻宝藏,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这颗子母弹是官爷爷从援越抗美战场上带回来的,一颗子母弹由300颗钢珠用铝铸成,志愿军们面对这样危险的武器毫不畏惧,英勇地向敌军发起进攻。”在开课前的“红色宝藏交流展示区”,来自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的“红领巾”陈奕婷化身讲解员,10岁的她向现场来宾介绍着身旁这位年过耄耋的“宝藏爷爷”官惠民,官爷爷也拿出自己珍藏的“红色宝藏”——授课证书、战场上的子母弹,敌机外壳改成的铁梳等。岁月给物件带来了斑斑锈迹,但从未消磨掉这些记忆。当故事从孩子们的口中娓娓道出,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新意义。
现场,除了讲解员以外,还有其他来自不同学校的小学生们,他们围绕在老人身边听故事、做采访。王付明爷爷在接受孩子们的采访后,给每人都送出一朵“小红花”。这是1955年7月1日王付明、陈雪霞二老在新疆草原后勤部成婚时所佩戴的、战友们亲手准备的新郎新娘大红花,回忆到动情处,王爷爷一边唱着“送你一朵小红花”,一边给孩子们戴上亲自准备的小红花。
现场还有16名小学生队伍在听爷爷奶奶们讲故事,他们分别来自安徽、江西的上海军休干部希望小学。军休希望工程到如今已经开展了20余年,近14年来的每个夏天,小学都会以夏令营的形式,带队孩子们来到上海看望这群军休爷爷奶奶,并深入学习红色精神,将这样的情怀带回家乡。
今年3月起,“闪光的红色宝藏”系列作为上海军休系统“红色锦绣说”大思政品牌内容之一,积极发挥光荣之城的优势资源作用,动员本市军休干部、老战士、老同志纷纷参加线上“晒宝”,1000余个“红色物件”、31000余字“红色宝藏”故事集中展示了“宝藏爷爷奶奶”的革命情怀和昂扬风貌。不少外省市军休干部也热情参与其中,使得宣传红色精神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 讲故事听故事演故事,共同赓续红色血脉 ◆
在“红色锦绣说”大思政课舞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爷爷戴着蓝色贝雷帽,饱含精气神地向身旁的“红领巾”讲述维和军的故事,聚光灯下向他们身后聚拢,几名青年演员正演绎着当年维和部队的故事。三代人齐聚舞台,向观众展示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开国中将王必成之女王苏炎是一名军休干部,也是此次大思政课主讲人之一,为了不影响给孩子们“上课”,她硬是推迟了自己的鼻部手术。“这都要给孩子们上大思政课了,他怎么还不来排练?”她口中的“他”是95岁高龄的王经文。王爷爷刚住院归来,一听说要给青少年现场讲述红色宝藏故事,立马来了精神。他坐在轮椅上,在女儿和军休所的贴心陪护下,冒着高温参加排练和演出。两位老人重聚“霓虹灯下”,讲述着彼此共同的红色记忆,他们用深情而铿锵的声音,向孩子们解读了“南京路上好八连”60年来一尘不染拒腐蚀、艰苦朴素为人民的精神密码。
本次直播活动以建军96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60周年等为契机,邀请老英雄、老军人、老功臣和青少年携手讲述和演绎沉浸式大思政课;聘任首批上海军休干部“社区少先队政治辅导员”,为“上海军休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揭牌推杆;推出军休荣誉室“宝藏图”,把笃厚广博的军休系统红色资源奉献给青少年;联动新媒体矩阵进行开放式宣传,探索思政教育“破圈式发展”,推动将思政引领“软实力”转化为上海退役军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
点燃信仰之炬,培育时代新人。据上海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活动中心青年思政团队负责人,也是本次大思政课策划人万丽娜介绍,为了给青少年奉献一场独特的红色精神盛宴,经在千余个“红色宝藏”图片和故事中精心遴选,最终确定对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时代背景的6组“红色宝藏”故事进行全方位打造,使青少年沉浸式体验“红色宝藏”的独特魅力,加深对军人、退役军人的尊崇之情。
直播课结束后,现场的一名“红领巾”讲解员说,看到这么多革命老英雄为我们的生活奠基,觉得现在身在和平年代非常幸福,“作为新时代红领巾,我们更应该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李蕙兰/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