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青团推进“万场宣讲进青年”活动,提升“六个率”,讲出“青年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近日,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致词精神,全面落实团十九大各项部署,团中央启动“青春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示范宣讲活动。7月18日、19日,示范宣讲来到上海,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岳松,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导师、天津大学副教授栾淳钰,团十九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少先队总辅导员王超锋,团十九大代表、上海大学学生包思憶,分别走进上海共青团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海大学青年学生、市国资系统团员青年、徐汇区团员团干部等,开展四场示范宣讲,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坚定信念。
目前,上海共青团已正式启动“青春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宣讲行动,推动各级团组织广泛成立主题宣讲团。下一步,全市各级团干部、各类青年讲师团将全面铺开宣讲,多形式、分层次、分圈层推进互动交流,切实将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同时,为积极落实团中央“思想的力量”——共青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万场宣讲进青年”活动,团市委指导市级青年讲师团和各级各类青年宣讲力量陆续走进高校、走进社区、走进基层一线、走进新兴领域,不断提升宣讲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走心率、提笔率、保鲜率,讲出“青年味”、学出“青年范”。
◇ 各区成立富有特色的青年宣讲团 ◇
为更好地开展“万场宣讲进青年”活动,上海各个区都成立、充实了青年宣讲团。团静安区委持续打造“JA37民星讲师团”队伍,200余名青年讲师中有来自教育、卫生、公安等系统的优秀青年典型,从青年群体的关注点切入,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青言青语”向全区青少年开展宣讲活动。
虹口区发布了“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按照“青笔杆”“青话筒”“青奇兵”三个类别社会化招募青年宣讲员,同时实施导师带教制,不断提升青年讲师队伍素质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水平。同时,联合区委宣传部打造《听90后说我的二十大》系列短视频,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通过鲜活的实践场景、真实的工作案例,讲述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虹口落地生根的故事。
在松江区,通过“思想伟力 云间故事——青年说”活动选拔、直属团组织推荐等方式,成立“云间青响”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宣讲团,他们集体备课,形成青春·理想信念、青春·奋斗拼搏、青春·文化传承等主题的39节课程宣讲菜单,走进18个街镇、开发区团组织进行宣讲。来自区委宣传部、区经委、区卫健委和区文旅局等单位的青年,组成9支“松江三人行”青年宣讲团,从各自领域出发,向听众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制造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等主题的内涵与外延。
一支“靠谱青年讲师团”活跃在普陀区的社区、团支部、园区、校园,他们用“小切口”讲透“大道理”,积极探索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形式,自活动开展以来,讲师团已经开展宣讲80余场。
宣讲形式更在不断创新。浦东新区结合“永远跟党走 建功引领区”浦东青少年纪念五四运动104周年主题活动,邀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连池、2021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李绍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张江镇团委蔡娱乐等青春“逐梦人”,分享立足自身岗位,坚持奋斗,勇于自我突破的故事。目前,浦东的青年讲师团成员、青年榜样等正在走进学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以“青言青语”传递精神力量,以青春热血书写奋斗底色。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模式正在徐汇区展开。团徐汇区委依托“上海徐汇”“火红的党旗”“青春徐汇”等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多渠道、全媒体让更多青少年随时学习。
◇ 用形式丰富的理论宣讲践行“大思政课” ◇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华东师范大学“新时代青年宣讲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上海10所高校团委和全市16个区、17所高中阶段学校团委共同发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海青年师生宣讲联盟”。
如何让宣讲生动,让学习彻底?华东师范大学“新时代青年宣讲团”探索了“一个根本—两种角色—三个维度”的实践路径。在强化青年思想引领上下功夫是开展学习教育的主线。“新时代青年宣讲团”致力于深入青年、了解青年,关注青年的思想动态,通过交流座谈、课题调研等形式进行分析、总结,以领学导读的方式带领学生一同读原文、悟原理,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课”。同时,通过高质量的导师团队和身边青年榜样两种角色,引发青年共鸣、推动学思践悟。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优势在语言。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学校第一时间组织编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外文对照学习读物,组织上外学生理论宣讲团原汁原味学习报告和党章修正案等,推出10个语种的“二十大报告多语种对照查询平台”,助力宣讲团成员利用多语种平行语料库深入挖掘和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宣讲团还结合专业特色,开创“言为津梁:中国智慧的海外传播”“译路论道:中国倡议外译与接受”等富有理论性和时代性的宣讲课程。系列线上微团课“西索青年说”也赢得好评。依托区校思政一体化工作机制和学校“大思政课”平台,宣讲团还为松江区“大学之府”思政讲习堂提供10个专题宣讲,为“松江三人行——行走的思政课”提供12个专题宣讲,实现青春与基层的“双向奔赴”。
14支青年讲师团、119名青年讲师,这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团委组建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团。集体备课后,他们进社区、进支部开展了100余场宣讲会。校团委还请来了党的二十大代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安检护卫保障部旅检一科党支部书记吴娜,以《把握时代精神 讲好奋斗故事》为题,与青年分享了自己参加党的二十大的心路历程,鼓励青年要知其“燃”更知其所以“燃”。
上海大学除了将青年理论宣讲送进书院、社区、支部、网络外,还创新学习形式和载体,面向全校青年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共收到158份投稿作品,不仅有常规的文字、摄影类,还包括了视频、歌曲等形式。校团委表示,目前已经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形成“小组备课—预约宣讲—过程考核—建议反馈”闭环宣讲工作流程,制作推出了上大青年讲师团系列文创。
◇ 用“青言青语”走进岗位青年、新兴领域青年 ◇
针对性与生动性是思想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宣讲活动开展的重点所在,为岗位一线青年、为新兴领域青年宣讲,更需要用“小切口”体现“大主题”。
在为科技青年宣讲前,市科技团工委举办了2023年市科技系统青年讲师团培训班,31名青年讲师来自全市26家单位。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微课试讲,青年讲师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场景中,用“青言青语”做好宣讲。
一场主题演讲比赛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上海科技馆的吴天任说:“青年科普工作者当牢记航天人的这份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为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海洋强国梦,动力中国心。来自中船第七一一研究所团委的刘洋说:“站在新征程新起点,生逢其时,必将团结一心,为党和国家铸造一流的柴油机动力!”
上海经信系统团组织结合单位产业优势和各领域实际,让宣讲活动富有特色。上海烟草团组织依托烟草博物馆,讲解员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讲解骨干,也有入职不久的新生力量,大家一起梳理“伟大开端”“崭新局面”“力量之源”三个篇章的党史教育。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团委开展“时空胶囊”微团课大赛,评选出9项优秀微团课,同时推出视频《聊聊这五年》,以“变化”为视角,阐述党的二十大与青年个体的紧密联系,引导青年不懈努力、团结奋斗。
宣讲如何用“小切口”体现“大主题”?上海市建设交通系统青年有办法。“壹颗糖”思训营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团委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创新举措。“壹颗糖”是“一课堂”“益课堂”,也是“e课堂”。“这颗‘糖’,一经推出便十分畅销,大家在弹幕空间留言互动,直呼‘真理的味道有点甜’。”想起“壹颗糖”思训营第一期在线上线下同步开讲的经历,青年讲师吕贞臻记忆犹新。从青年理论宣讲员,到中青班里的青马专题课程,再到“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上的青马移动课堂……越来越多的讲师成功“圈粉”,越来越多的精品课成为“爆款”。目前,集团有青马骨干280人、青年讲师60人,先后有16人被聘为铁路青年讲师,青马学员已覆盖超万人。
如何为新兴领域青年宣讲?团市委推出“我的二十大”新青年微宣讲行动。不久前,“我的二十大”新青年微宣讲行动走进普陀区M50创意园,面向近50名新兴领域青年、普陀区青联委员,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海青年讲师团成员、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程熙带来《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专题宣讲,从“感悟中国之理”“开辟中国之路”“推动中国之治”三方面,结合历史经验和时事热点,深入浅出解读报告重点内容。
得物嘉定D11仓库迎来了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周静和嘉定工业区团工委书记金润晨。面对50余名商品鉴定师等新业态、新就业青年群体,两位上海青年讲师团成员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以“挺膺”之姿 赴青春之约 建理想之城》为主题,为他们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
截至目前,“我的二十大”新青年微宣讲行动累计开展15次,分别走进米哈游、莉莉丝、静安区白领驿家、堤防巡护一线、松江区直播园区等。接下来,将继续以每两周一次的频率,走近更多新兴领域、艰苦岗位青年。
团市委表示,还将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百千万”大宣讲行动,按照“1+1+X”(1名青年理论工作者,1名一线青年榜样,若干名各领域青年代表)等模式组建宣讲单元,发动全市各级团干部面向基层团员青年开展宣讲。截至目前,已成立1479支青年宣讲团,共有8065名青年讲师,开展12863场线上线下宣讲,覆盖团员青年超过90万人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