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在申城|松江实施租房补贴制度,控制人才租房支出在社会平均工资10%左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7月25日上午,“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在松江区举行,本场主题为“强化策源功能 共育科创生态。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在发布会上介绍,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牵引下,策源地松江“十三五”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比重从2015年的18.5%上升到60%。此外,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松江区实施租房补贴制度,控制人才租房支出在社会平均工资10%左右。
着眼“从0到10”全过程创新
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
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发挥制度优势,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松江区率先建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机制,实现九城市89个综合服务通办专窗全覆盖,跨区域可办理事项数量已经超过178项,跨区域办件累计突破100万件。与此同时,松江区运行G60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启用G60职工科创成果发布交易中心,连续举办五届G60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总额近180亿元,交易总额年均增长率达155%。
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项目,松江区与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以及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共同签约,新增全市唯一一家院士工作站,全区院士专家工作站总量达到81家,位居全市前列。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牵引下,G60九城市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从3%提升到3.5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1.6倍,占全国1/9,占全球2.85%,贡献了全国1/15的GDP、1/8的高新技术企业、1/8的进出口额、超过1/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此外,松江今年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预计超过7%,其中88%的研发投入来自市场主体。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达到1056家,位列全市第二。上半年,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立项53项,全市排名第二。
着眼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为强化产业协作与分工,松江区推动16个G60产业联盟、11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常态化开展要素高效精准对接。九城市为中国商飞大飞机产业链提供合格和潜在供应商增幅超过40%。强化信创、金融、设计研发、工业互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赋能作用,加快建设G60商用密码产业园区、云汉芯城等B2B服务平台。
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6+X”战略性新产业方面,程向民介绍道,松江区集成电路领域已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完整产业链,聚集重点企业121家;人工智能领域聚集科大智能、库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企业约842家;生物医药领域集聚相关企业2952家,引进培育复宏汉霖、同联制药、昊海生科、新开源等重点企业。
此外,松江区打造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G60星链”,实验卫星完成发射并成功组网,未来将实现一万两千多颗卫星的组网。腾讯G60智算中心、上海市级算力中心项目落地松江,将加快算力、算法、数据融合应用,为国内AI大模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上半年,松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3家,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全市第二。工固投实现84.7亿,增长52.6%,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4.9亿元,同比增长7.4%。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13.15%,达24.3万户。
完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政策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科创离不开人才,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松江区副区长刘福升介绍道,围绕优化人才“引育留用”服务,松江区推出并不断完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10”人才政策,建立起一套围绕重点企业认定和优秀人才评价为基准的阶梯施策机制,通过实习实践补贴、录用奖励、培育奖励、生活补贴、人才公寓、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经济贡献奖励“多策联动”,实现对企业人才全周期服务和支持。目前已有2700余家企业完成重点企业认定,惠及人才超2.5万余人,落实各类扶持资金共计5.74亿元。
围绕人才安居的“关键大事”,松江区汇集了1.7万套“拎包入住”高品质人才公寓,实施分层分类叠加联动租房补贴制度,给予人才每月675-4500元不等补贴,将人才租房支出控制在社会平均工资的10%左右。为着力解决好产业人才的“身边琐事”,建立“1+18+X”人才服务矩阵,实现全区街镇、园区、产业集群人才服务站全覆盖,打通服务人才最后一百米;“店小二”实施“三送四办”零距离服务(送政策、送补贴、送服务,网上办、马上办、上门办、一口办),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食住行”全领域保障,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此外,松江区聚焦海外人才回流,坚持“引进来”筑巢引凤共建,持续推动“G60留创园”、“海外人才工作站”等双创载体建设;聚焦高层次人才扶持,持续加强人才选培力度,推动“三大先导”和“6+X”产业职称评审工作;聚焦政校企合作,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激发年轻大学生创新创造的蓬勃活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