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从跌停开始的逆袭之路
2023-07-2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和我预想中的不太一样。”这是很多观众走出电影院后,对暑期大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评价。得益于这个“不太一样”,这部电影走出了一条先抑后扬的曲线,口碑逐步向好,如今在豆瓣上已经拿到了7.7的相对高分。它前期为何口碑濒临崩塌,后期为何又能逆袭?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探究了背后的原因。

特效制作褒贬不一

  //  被毁的前期口碑  //  

有一个细节,大致能反映出这部电影,在放映之前大众对它的陌生程度——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电影剧组亮相时,公众和媒体发现它叫《封神第一部》,而此前很多人以为它的名字是《封神:XXX》。正式上映之后,大家又惊讶地发现,原来它的全名竟然叫《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多出来了四个字!

“封神三部曲”2014年开始有了概念,2018年开拍,它采用了三部同步套拍的方式完成,片方对外发布的信息是,总成本高达30亿元人民币。但作为如此大规模制作的作品,此前的宣传,侧重在大制作以及“华语电影史上首部奇幻史诗三部曲作品”等渲染性信息上,透露出的具体信息实在少得可怜。

这样的信息缺失,有中间三年制作受到极大影响的原因,也有宣传重点跑偏的原因。此前,公众都知道这部作品是乌尔善导演的作品,作为执导过《刀剑笑》《画皮2》《寻龙诀》等影片的导演,他的名声不小,同时,影片集结了黄渤、陈坤、李雪健、袁泉、费翔、夏雨、濮存昕、吴兴国、王洛勇在内的二十多位知名演员,让所有人都觉得这会是一部豪华明星阵容的商业大片——一切都在按超级商业大片的预期来时,片方发布的信息中,公众突然发现第一部的男主竟然不是黄渤、陈坤,而是费翔?

从此,“电影是大烂片,导致明星纷纷躲避做男一号,只能推出久违的费翔来”的传言不胫而走,否则,一般只听说明星“抢番位”的,哪有“让番位”的?加上“史诗级”“大制作”约等于“大烂片”的看片经验,《封神第一部》的口碑濒临崩塌。在正式上映前的提前看片中,更有一些观众释放出了“想对标《指环王》,但这特效一言难尽”“最大看点是演员身材”等负面口碑,让很多人觉得,这部影片大概率要血本无归。

这样的预期,加上上映首日,它的票房仅4900万,对这部影片的后期看衰,在股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电影正式上映后第二天,主出品方北京文化的股票跌停。有财经媒体用的标题,颇为刺眼——《打磨十年,〈封神〉送给北京文化一个跌停》。

黄渤版姜子牙让观众意外

  //  凭借口碑赢来逆袭  //  

然而,该片上映之后,不少观众发现,乌尔善还是那个乌尔善,“对标《指环王》”也并不是个噱头。各种走偏的宣传,开始随着影片本身质量的被发掘,开始“诸神归位”。

演员“让番位”一说,原来只是对影片的不了解。原来,全明星阵容真的都是来“作配”的,主演阵容基本是新人——至少在2018年,这些年轻人都还毫无名气,通过严格的选角,进入到剧组。第一部里,费翔成为男一号,也只是封神核心故事中,绕不开的“大反派”。它有多条叙事线索,有费翔所饰演的殷寿的成长和堕落史,有青年姬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有殷寿之子的悲剧,有苏妲己和殷寿的关系,等等。黄渤饰演的姜子牙一角的剧情,则远远未到展开的时刻——这条线在“三部曲”的后两部中才会更重要。

片中,乌尔善有非常深入的人物刻画,尤其是殷寿的变化。对此,乌尔善本人也解释说,此前各个版本的封神,“纣王只是作为一个反派符号出现,是经典反派”,他不想将其作为一个符号,而想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刻画——观众也才发现,对人性的刻画,才是《封神》想对标《指环王》的地方。在片中,文艺的的台词比比皆是,像姬昌跟儿子姬发的对话:“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这,就是典型的自我觉醒的台词。

它的“史诗感”,其实更因为这些故事,而不仅仅是因为特效制作。事实上,以今天的目光来看,2018年开始制作的很多特效,现在已经有点过时。电影开场时的殷寿讨伐冀州,战争场面极其恢弘,令人震撼,但除了这种大场面,片中又不断有比较粗糙的特效出现,元始天尊、雷震子等出现的几个场面,都让网友戏称是“五毛钱特效”。在特效方面,《封神第一部》犹如“人格分裂”。

但也正是因为实实在在的优缺点,让它上映后有了一个“意外之得”:当观众期待被压到最低时,片中的亮点都会被“放大”,出现“和我预想中的不太一样”的评价。上海一家连锁院线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是在看到成片和观众的口碑后,增加了排片场次。如今,它的票房6天破5亿,算不上特别辉煌的战绩,但因为逆袭的口碑,它在多个票务平台的票房预测,已经重新被调高到了20多亿。

人物关系成亮点

  //  人物改编成功才可打造史诗感  //  

乌尔善对《封神》的改编,在上映之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他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听到有观众评价说“故事比制作好”,这让他非常开心,因为他觉得所谓的特效,都只是技术,应该是为故事服务的。

事实上,中国观众看电影,最最期待的还是故事,一个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故事讲得烂,最终它也会被归为“烂片”。乌尔善想打造“华语电影史上首部奇幻史诗三部曲作品”,就一定要把一部神话作品,改编出“史诗感”。

为了让姬发和殷寿这两个要完成正邪对决的人物,早点建立联系,《封神》设定了“质子”,并让姬发成为西岐姬昌放在朝歌的“质子”。这是基于先秦时期的惯例,可以说有史实依据,但同时,在《封神演义》中,担任这一角色的并非姬发,而是他的哥哥伯邑考——通过《封神榜》等早前作品,观众已经接受了伯邑考被杀,来测试他们的父亲姬昌忠心的设定。这个角色改成姬发,从效果来看,观众并不反感,因为它合情合理。

在人物设定成功的基础上,再去讲朝代更替、讲人仙妖三界大战等“史诗感”的故事,就能立得住脚,也让观众对后续的《封神》第二部和第三部充满了期待。

不过,乌尔善又在“泼冷水”,降低观众预期了。他在7月23日特意发文说,尽管是三部电影套拍,但是后两部的上映时间自己无法确定,称虽然一二三部的前期拍摄已经完成,但后两部还没有进行视效、配乐和声音等后期制作,“我们需要看第一部的成绩,才能继续推进之后两部的后期制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