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宝山的“宝”,打卡爸妈实现科创梦的地方,这个科创夏令营很燃
2023-07-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宝山在10后的孩子眼里有什么?是打响“解放上海第一枪”的月浦,还是打下“改革开放第一桩”的宝钢?是吹拂“海风习习”的亚洲第一国际邮轮港,还是飘荡“樱花片片”的全球十大赏樱胜地之一顾村公园?其实,在有一群孩子眼中,宝山还有着更多“宝地”。因为,这里有爸爸妈妈为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凝聚的心血成果。

为更好服务科创青年,让宝山区科创青年人才子女了解上海科技创新成果,让“科二代”们深入爸妈们奋斗的“主战场”。7月24日至28日,39名10后参加了由宝山区人才办指导,团区委、区青联、区少工委联合主办的为期五天的宝山区科创青年人才亲子研学公益夏令营。

请爸妈品尝自己采摘的果蔬

到爸妈公司“一日游”

在“绿色”乡村振兴之旅中,孩子们穿着统一服装,佩戴着印着自己名字的个人徽章赴月浦镇乡村振兴“三村联动”示范基地,进入大棚了解多肉植物知识。他们还来到撸猫馆与“喵星人”做朋友。在罗泾镇乡村振兴“五村联动”示范基地的田间地头,孩子们分成一个个小队,你追我赶,帮助农民伯伯采摘蔬菜,体验劳动的喜悦和不易。

来自上海市宝山区广育小学的楼逸桓在夏令营活动中,第一次亲密接触月浦蝴蝶兰的烂漫多姿,也感受到撸猫馆小猫们的可爱。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体验农活环节,当天他将采摘到的空心菜、茄子、超级大丝瓜带回家,邀请爸妈们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走出校园,走进田间,来自行知中学附属宝山实验学校的营员张心月也对采摘蔬菜情有独钟。“在田地里,我认识了许多有趣的农作物:玉米,茄子,空心菜,这些都是我平时难以看见的。我们近距离的接触农村生活,亲手体验了农活,采摘了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并且把它带回家,和我的家人一起分享。在夏令营里,我感受到了美丽的乡村,结交了很多新的小朋友,收获很大。”

2021年12月22日,由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上海国际超导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输电工程在上海正式投运,开创了公里级超导电缆在全球城市核心区域的应用先例。

此次夏令营的活动环节之一,就是参观这家公司。工程师张喜泽给孩子们介绍了这一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输电工程。

现场,夏令营科创小队、来自行知中学附属宝山实验学校的张心月听的格外认真。原来,讲解员张喜泽就是她的爸爸。

“在‘城市发展之旅’中,我们来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企业,我也跟小伙伴们一起来到了我爸爸的工作单位。爸爸在台上带领夏令营的小伙伴们认识了超导,并且带领我们一起完成了一些神奇的实验,台上的爸爸真像一个魔术师啊。”事后,张心月手绘了图文并茂的参营日记,上面写着,“我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研究超导电缆的……看到爸爸在台上为小朋友们讲解超导的原理时我感到无比地骄傲。我心里忽然有了一个想法:长大后,我也要做一个像爸爸一样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布置亲子打卡任务

感受科创宝山建设

五天的夏令营活动丰富多彩,他们参观了中共四大纪念馆、四行仓库纪念馆和淞沪抗战纪念馆,听爷爷奶奶讲党史,体验“红色”“四史”教育之旅;他们走访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了解新型经济类农作物知识、参与农活,体验“绿色”乡村振兴之旅;他们走进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感受祖国“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科技成就与民族自豪,体验“蓝色”科创智慧之旅;他们参访陶行知纪念馆,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争当新时代“小先生”,体验“橙色”人文教育之旅;他们走入万位数字、国际超导和金色炉台等父母参与宝山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奋斗岗位,体验“金色”城市发展之旅。

宝山区团校校长郭万千告诉记者,本次夏令营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根据每天的行程内容和特点,给孩子们留下了与父母共同完成的打卡任务,比如孩子们用亲手采摘的蔬菜作为食材和父母共同完成了一道菜肴、在参观完父母工作的地方后孩子们把最先对父母说的话通过画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等等,这不仅让孩子们提升了动脑动手的能力,更加深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联系。

今天,五天的夏令营结束了。张心月和小伙伴们也收获满满。“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我觉得这五天是非常充实的。”

她回忆说,比如在“科创智慧之旅”中,他们参观了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探究水下世界的奥秘,了解了现代科技的发达。下午,队员们一起体验了海洋小精灵课程,并且进行了小组赛,虽然自己所在的小组没有获胜,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小队友谊的小船已经扬帆起航了。又如在“人文教育之旅”中,大家一起参观了淞沪抗战纪念馆和陶行知纪念馆。“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陶行知纪念馆,通过辅导员和讲解员的介绍,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据悉,此次夏令营是宝山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的实践探索之一,旨在通过发挥共青团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更好服务青年科创人才暑期子女活动需求,帮助少年儿童感知家乡美丽,感恩父母拼搏,感受科创宝山建设,努力实现“宝山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宝山更有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