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在阅读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书展?
2023-08-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2023上海书展明天开幕。据说,这几天书展门票预售一片火爆,料想在现场又会遇到很多青年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他们平时买书基本靠点击鼠标下单,阅读则习惯去喜马拉雅听书。他们对网上各种讲座津津乐道,甚至对独自读书很是满意。但是,他们依然来到上海书展,就像听到一声集结令,就齐刷刷地来了。显然,书展仍然无法被取代。

在这个图书唾手可得、阅读随时发生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来办这样一个书展?有人将此归因于一种情怀,认为逛书展是读者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回望,是想重温自己从何处而来,也为了搞清楚自己往何处而去。这种颇有诗意的解释,潜台词其实是书展只剩下满足了读者心理需求的价值,实际的作用依然不大。这自然是不够确切的。

即便互联网来势汹涌,即便阅读门槛在不断拉低,但是书展的实际意义仍然不可磨灭。有一位读者曾聊起她走进书展的感觉,她说这种感觉很奇妙,一步入上海展览中心那书天书地的大厅,心里就立刻安静下来,然后一本一本地选书,并且,开始不由地反思过去这一年的阅读状况,如果发现读得少了,就给自己加油鼓劲。她再次确信,没有阅读的生活是苍白的。

这是一个讲究仪式感的时代,读书需要仪式感,而书展恰恰提供了这种难能可贵的仪式感。在每年固定的日子,这座城市的爱书之人不约而同地汇集于此,大家一起感受阅读的氛围,总结阅读的得失,在心灵的净化中,重启对阅读的看法。书展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它可以让任何对阅读的怀疑和偏见都消失于无形。

有关书展的意义,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今天对我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书展对读者而言是“灯塔”,对出版社而言则是“风向标”。“灯塔”总是可以指明方向的,阅读越是唾手可得,读者越是需要“灯塔”的指引——书展中的各种图书榜单和阅读推荐,会让读者明白哪些书值得读,哪些讲座更有价值,哪些阅读是不值得的。而书展“风向标”的意义则比较容易理解。书展本质上就是出版界的一次线下比武,好书劣书高下立判,这里很少有惺惺作态的吹捧,只有实力的比拼。

所以,即便是100年之后,人们也依然需要书展,某种程度上,书展将长期施展定海神针的作用。在这么一个纯粹到只有书籍的地方,读书人心照不宣地一起洗涤心灵,然后向着新生活进发。一座没有书展的城市是喧嚣却落寞的,一群没有书展的读者恐怕也少了那么一些读书人的归属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