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挥别3.5%时代,专家:要树立正确的保险消费理念
2023-08-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挥别3.5%!今年8月起,寿险正式进入预定利率3.0%新时代。

“月底突击投保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目前还有1000多单在补充健康告知审核,加班加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致电某保险公司客服时,对方回复说。

8月1日起,寿险、年金险、重疾险等主力产品的定价利率已从3.5%下调至3.0%。而在7月31日赶上“末班车”的消费者这两天也陆续迎来了15天犹豫期的最后一天。

“买保险千万不能有从众心理,一定要谨慎再谨慎。此外,很多消费者和代理人主动或被动忽略健康告知可能会为这份保单埋雷,日后存在被拒赔的可能性。”资深保险经纪人王明(化名)提醒。

在为期两周的深度调查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也向记者披露了保险购买过程中需要避的坑,做了保险科普。

■ 增额寿和年金险:打着3.5%复利的幌子,实际收益率没那么高 

王明是申城一家保险经纪公司的经纪人,上个月,临近预定3.5%利率的增额寿、年金、重疾险等产品停售前夕,他忙得不可开交。“今年上半年停售的消息传出后,不少消费者闻风而动。今年1月底至7月31日,我的业绩已经和去年一整年持平了。同行们也一个个忙得脚不点地。”

对于此前热销的增额寿和年金险产品,王明提醒说,对于这类产品,大部分代理人不会和客户明说一旦开始承保,前面几年如果退保会损失很多现金价值。只有当消费者缴清保费,持有这份保单满一定年限才能有收益回报。“保险投保是件非常专业的事,很多代理人会打着复利3.5%的旗号让消费者赶上末班车,但其实我们内部还算IRR(内部收益率)等值,不是每一家末班车产品的IRR可以达到3.5%,有的产品真实的IRR只有3.0%。”

对于此前有个别保险产品打出的加保功能的噱头。这让不少消费者认为,加保条款写入合同是非常必要的,至少在将来投资行情不怎么好的情况下,还有一条后路。这个想法非常合理,但现实是合同里有没有加保条款,没有任何区别。“能不能加保和加多少额度都是需要保险公司审核通过的。而这个审核的规则并没有明确规定。翻译成白话来说,保险公司想给你加就加,想给你不加就不加,没有任何约束力。”

另一位保险博主钱文(化名)进一步解释说,在往后的市场,整个增额寿的市场收益率假如还能维持在3.5%左右,保险公司一定会给消费者加保,因为如果不加的话,消费者会对比市场上其他热门产品。保险公司其实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但如果10年后,市场上增额寿产品的普遍收益是2%左右,消费者再拿着预定利率3.5%的保单要求加保,几乎100%是会被拒绝的。“在投资形式不那么乐观的情况下,这个功能几乎是不起作用的。”

■ 重疾险:需要健康告知,保险责任除外的影响有很多 

“针对重疾险,90%的保险代理人都疏于做健康告知。”在王明看来,保险代理人是否专业也是消费者需要考虑的。大部分代理人是报喜不报忧,秉持推销思维,只说产品的好处,但绝口不提产品的缺点和提前退保的损失。“就拿意外险来说,一定要仔细看保单规则,比如有的意外险只赔社保内的用药,有的则社保外的用药也可以赔。如果不提前吃透规则,万一发生了骨折,用了进口药,却被拒赔,就得不偿失了。”

对于重疾险,钱文则分享了几个鲜为人知的“内幕”。他介绍说,在投保时,某些健康异常导致除外责任的发生,业务员会尽量督促你赶快“上车”,因为现在就除外了,以后更难了。

“但其实除外责任没想象中那么简单。就以体检中常见的乳腺结节来说,一旦被保险公司除外,就有四层影响。第一层是如果后期得了乳腺癌是无法获得理赔金的。第二层影响是无法触发豁免责任。这是因为市面上大部分重疾险是自带豁免责任的,一旦被保险人罹患轻、中、重症,则豁免接下来的保费。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一旦生病,当事人不但无法拿到赔偿金,还要硬着头皮继续交保费,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但如果断保的话,其他保障一律失效。如果继续交保费的话,就遇到了第三层影响,相关并发症无法获得理赔。以乳腺癌为例,癌症的复发和转移概率较高,假设两年后癌细胞转移到了肝脏,当事人得了肝癌,也是不理赔的。癌症发生复发和转移后生还的概率通常不那么理想。此时,当事人不但不能拿到保险金,还要继续交保费。还有人会说,自己买了带身故责任的重疾险,一旦身故家人还能获得理赔。但事实上,除外责任和免除责任没有区别。保险公司会认为,因为除外责任身故等同于自杀、吸毒等,但身故责任的保障解释却是因为任何原因身故都可理赔。我曾经拨打了多家保险公司电话咨询此事,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可以确保理赔。这就产生了一个纠纷点,一旦有争议,当事人需要打官司。”

钱文认为,如果被保险公司除外的话,当事人在不遇到相关疾病的情况下,一切太平,一旦遇上就会面临以上一连串的麻烦,需要慎重考虑。

钱文还分享了另一个重疾险的智商税,即大部分普通人买重疾险时会加上“身故责任”这一选项,大家会觉得加上这一项很保险。认为不管是意外身亡,还是猝死,只要身故了这笔钱都能拿回来。“这个想法没有错,但这里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概率,有数据显示,人的一生中因为猝死和意外导致的身故加起来的概率远不到1%。但因为疾病导致身故的概率达到99%以上。所以为了填补这1%不到的保障,付出的代价就应该是1%不到的保费。比如某人买了30万保额的重疾险,年交5000元,但加上身故责任的话,保费变成了7000多元,多花了2000多元。”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保险合同中会注明“重大疾病保险金”“身故或全残保险金”仅给付其中一项。如果同时满足“重大疾病保险金”和“身故或全残保险金”给付条件的,保险公司仅给付重大疾病保险金。

  ==  专家解读  ==  

一分为二地看抢购潮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保险研究所所长粟芳教授分析说,7月31日的预定利率3.5%的一批产品停售前引发抢购潮要一分为二地看。“如果消费者是冲着保险的投资功能,眼下预定利率3.5%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功能,消费者还是应该理性地看待不同保险产品,分析自己的需求,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而不要盲目跟风,购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保险产品并非单纯的投资产品或储蓄产品。当然,根据保险定价原则,高预定利率下,相对而言保险产品的价格越便宜。”

再说重疾险,粟芳提醒说,市面上的重疾险几乎都是返还型的,带有储蓄功能。不少业务员在推销时也会强调保费返还的特征。但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带有返还功能的保险产品相对而言会比较贵。

她提醒,保险产品的价格是隐形的。不同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条款、选择权都不完全一样,不能生硬地比较两个保险产品的价格。

“利率是否会在未来的10年、20年一路下行也是个未知数。”粟芳介绍说,近30年,历史上最高的银行利率是上世纪90年代,某些银行机构甚至达到了20%左右,之后跌到过2%左右,然后又升息到现在的3%左右。“利率走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未来不一定一直走低,也不一定一直走高,消费者不要盲目跟风。当下的某些选择在未来来看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她还提醒,消费者一定要吃透保险产品的真实涵义。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保险消费理念,比如应当重保障、轻投资;正确认识保险产品的特征,比如保险产品一般都需要长期缴费,短期内无法提前支取否则会损失现金价值,灵活性不大等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