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本科生直博交大,他用奋斗为梦想加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程燚
他勤学自律,大学4年综合排名专业第一,连续3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2022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等多项奖励;他醉心科创,积极参与国家级“大创”等4个科研项目以及多项科创竞赛,共获3项国家级奖项,目前已发表期刊论文2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这名直博到交大的华理本科生叫褚世旋,今年9月开学,他将换个地方继续优秀下去,用奋斗为梦想加速。
== 学向勤中得厚积才能薄发 ==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褚世旋,曾获评2022年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一直以来,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2019年,褚世旋怀揣着对上海的向往,加之与好友的约定,如愿来到华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就读。进入大学以后,他并没有“放飞自我”,依然保持着勤奋好学的习惯。
“学向勤中得,没有天生的好成绩,一切都是厚积薄发。”谈及课程学习,快人快语的他分享了自己的“法宝”——提前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学习计划,及时复盘当天所学的知识,并检查当日计划的完成度,努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把学习内容推到后面,有问题就及时解决,同时就每个章节的学习做好阶段性总结。
除了自身的努力,成长之路更离不开学院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无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机械类课程,还是压力容器设计、工程流体力学等专业特色课程,课程难度都比较大。学院老师们在授课时立足课程本身,把课本上的知识讲实讲透,更是帮助学生开拓边界,引导思考前沿科研背后的科学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这些,为褚世旋今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褚世旋看来,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是保持好奇心可以让学习过程变成一种享受。也正是这份好奇驱动他不断挑战并丰富自我:修读了两年的计算机辅修课程,学习了Python、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基础内容;通过自学掌握了电路板设计、电路分析与调试的方法,熟练掌握了3D打印技术,学习了有限元分析的理论以及相关软件。“大学里最重要、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并且愿意静心沉淀。”褚世旋说。
== 学以致用很快乐 ==
“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如何去跨越?褚世旋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当我们想要去寻找宝藏时,如果有了准确的地图,那找到宝藏只是时间问题。而这个‘宝藏’就是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地图’则是详细的规划。”
作为工科生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动手实践,提高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参加竞赛无疑是一种好方式。机动学院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和一支支充满热血的专业科研团队,为学生的科创比赛和科研探索搭建了系统且专业的培养平台。褚世旋从入学开始,就在队伍里不断积淀,逐渐脱颖而出。
大二期间,褚世旋作为团队主力队员,在设计制作一款“后疫情时代多环境助教助学机器人”的同时,还报名参加了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兼顾学业,他废寝忘食,几乎没有周末。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款助教助学机获得了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上海市一等奖、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二等奖。基于该项目,褚世旋发表了1篇论文,并获得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大三时,褚世旋作为负责人,开展了智能车和水面垃圾清理器项目研究。在竞赛中,他主动学习图像处理、GPS与陀螺仪模块的使用,进一步改进了无刷电机的控制方案,设计了多传感器融合的控制方案。为了寻找适合智能车实验的场地,他独自在烈日炎炎的操场上奔跑,观察智能车行动轨迹并不断改进。最终,褚世旋带领团队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取得极速越野组华东赛区第一名、全国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只能通过一次次测试,让系统一点点完善起来,要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但我很享受这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他说。
一赛一成长,过程才是最大的收获。此后,在水面垃圾清理器项目中,褚世旋又带领团队制作了两代机器,获得了2022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上海市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等荣誉,同时发表了1篇论文。
在校期间,褚世旋同样热衷于学生工作与志愿服务,不仅在服务他人中强大了自我,也体验了多彩的大学时光。他说:“花要叶扶,人要人帮,做这些与其说是服务,不如说是互相学习和成长。”
从专业第一,智能车高手到科创达人,每一个标签的背后,都蕴藏着褚世旋的人生态度——追光而行,学无止境。9月开学,他将怀揣热爱,从这“理”出发,到上海交通大学直博深造,继续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奔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程燚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