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教授带着Z世代寻访26位新四军老战士,故事出版并将成为新学期教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伟大斗争孕育伟大精神。新四军在抗战烽火中形成的新四军“铁军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新四军老战士是中国共产党光辉革命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岁月的浸染之下,新四军老战士已越来越少。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张玲教授为主,带着近50名学生对26位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老战士进行抢救性采访,结合历史资料整理的《给青少年讲新四军老战士的故事》最新出版,以激励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拿着飘散油墨香的新书,好几位青年马院教师已经在思考如何融入秋季新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未能记录伯父故事的遗憾促成抢救性采访
“走近新四军老战士,源于我一个长久以来的心愿,我想了解我伯父一样义无反顾投身到反侵略战争中的老战士。他们年轻时怎样思索,怎样战斗?伯父牺牲于孟良崮战役中,他被国民党飞机投下的炸弹投中,尸骨未存,他的战友目睹此景。本打算从伯父开始,然而对他了解较多的祖母和家父十几年前已过世,堂姐是伯父唯一的骨肉,因中风已无法交流。”《给青少年讲新四军老战士的故事》主编、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玲每每想起仍觉遗憾,因无法得知更多的信息,最终没能完成关于伯父的完整文章。
与此同时,张玲长期任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一直想研究新四军历史,一则这方面研究成果不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加之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数量不多了,亟需进行抢救性采访。2019年6月,张玲以做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为题,申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助推项目”之“社会影响力”项目,有幸对他们及家人进行采访,访谈工作历时两年多。
张玲说,2019年,在上海的新四军老战士有886人,最年轻者已90余岁;思路清晰、交流顺畅的能接受采访者更是寥寥。在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刘苏闽将军、副会长杨元华教授、副会长陈挥教授的帮助下,她联系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花了一个暑假时间,搜集近百名老同志的简历和联系方式,并一一打电话落实,结果只有一半人可以接受采访。
抓紧时间,抢救性采访,成了张玲对自己的鞭策。
带着Z世代一同走进70多年前中国爱国青年
说干就干,2019年暑期采访工作开启时,因学生尚未返校,张玲就“抓”了自己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帮助采访,也同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学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杨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业全体硕士研究生近10人加入到采访队伍。2020年春,学院的青年教师魏华、王昆等加入指导老师之列,全校40余名本科生又为此增添了新鲜血液。
“您何时、为何参加新四军?何时入党?为何入党?当时的年轻人政治倾向如何?入党情形如何?您作出哪些贡献?对青年的寄语?”这些成为了每个鲜活故事之外的采访“标配”。在成书时,特别又加上这些Z世代为主的采访者感想,以达到资政育人之效。
张玲说,一行人实际采访者近40人,因老战士本人或子女原因编入书的老战士故事只有26篇,这些处于期颐之年的新四军老战士,一提起往事,充满激情的神采不会忘记。长期在心中抽象的、高高在上的英雄形象,一下子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当年都是一群生龙活虎的进步青年,而今满怀深情地回忆峥嵘岁月,倍感自豪。
如今已经是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彭冠锦,去年毕业于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她是采访老战士最多的一名学生,对此,她深感荣幸,直言收获很大。
“自2019年起,在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帮助下,我们一批交大师生跟随张玲老师一起采访了几十位新四军老战士,获得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我们的采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老战士家属因为老战士的身体原因拒绝接受采访,有的老战士记忆已经模糊,有的无法长时间接受访谈,有的则因方言问题严重影响沟通。然而,在面对面和新四军老战士们接触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老战士对于党和国家还有人民的热爱,也从他们的故事中更加理解了党的宗旨与工作作风。他们亲历了革命年代的战火纷飞,亲历了党和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很多人尽管年事已高,但还在致力于党史宣传教育,非常令人感动。”彭冠锦说。
在彭冠锦采访过程中,有一位叫刘天同的老战士十分支持大家的工作,不仅积极配合采访,还拿出了自己撰写的三本回忆录、文集赠送给她,采访结束后还经常在微信上与她沟通,关心晚辈的学习与生活。“今年年初,我偶然得知刘天同爷爷离世的噩耗,离世前他还在与我们沟通稿件的修改,令人十分心痛、惋惜。”彭冠锦说,这段经历,也激励着她在未来学习与工作中不断加强对中共党史与新四军军史的学习与研究,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更多青年学子在弘扬践行“铁军精神”路上砥砺成长。
让故事更走心地讲给更多青少年听
202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百岁老战士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祝福。
新四军“铁军精神”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弘扬新四军“抗日救国勇担使命、信仰坚定听党指挥、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纪律严明为民服务”的铁军精神,有助于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更好地传播党史故事,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的回信精神。此次,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特策划图书《给青少年讲新四军老战士的故事》终于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78周年之际出版,进一步教育青少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落后挨打、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等道理,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该书由刘苏闽担任荣誉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魏华认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围绕新四军英雄人物、典型事件、铁军精神精心设计教案,避免肤浅化、碎片化,要切实从新四军英雄人物细节着手,注重总结和引导,凸显故事背后的理论性,提升故事的深度。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一步,这本书还将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辅教材,成为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补充材料。同时,也将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做成主题的案例,设置分组讨论,比如针对新四军英雄人物,他们是如何做到献身革命战争,如何建设新中国,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从中获取更多的成长养分。
上海交大马院90后思政课教师王昆也有着同样的想法。他希望,将书中涉及的与课程教学有关的新四军老战士、事件进行有机融合,提升课程教学的细节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将老一辈共产主义战士及其后人的宝贵精神,传承给00后05后,筑牢信仰之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