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姓家门叩开群众心门,“上门办信”工作将继续推进
2023-09-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一场以“上门办信”为主题的信访事项上门办理分享推进会今天在外滩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市、区、街镇信访干部齐聚一堂,彼此分享对“上门办信”的思考与感悟,共同探讨对人民至上的坚持与实践。

  // 上门,补足“最后一公里” //  

家住长海坊的曹女士是一名平安志愿者,60多岁,身体硬朗,热心公益,是社区里的熟面孔。一天,曹女士在菜场听到同小区的王阿姨埋怨:“隔壁邻居太没公德,厨房烧饭油烟直接排到楼道里,味道大的嘞!我要去街道投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曹女士趁送好小孩的空档,来到设置在党群服务中心的信访受理站,看到自己熟悉的街道干部小何,当即将情况反映给小何。

当天下午,小何上门找到王阿姨,了解到每天晚上八九点钟油烟味特别大,但隔壁两户邻居都拒绝沟通调解。小何是该居民区联络员,对于王阿姨小区情况十分熟悉,他分析隔壁和楼上都是年轻租户,应该不会在晚上八九点钟做饭,王阿姨反映的问题可能是围墙外新开的烧烤店经营不规范导致的。于是,小何约请了城管相关同志一起实地走访,发现果然是烧烤店将油烟口朝向居民区,城管同志当场要求商家整改,解决了王阿姨的烦恼。

这是徐汇区康健街道信访办主任崔奔分享的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案例,但却见微知著,展现了徐汇区康健街道通过创新上门办信新载体,探索出片区治理新路径的基本框架:民情观察员发现矛盾-机关联络员上门核查-责任单位上门协调-—定期联合上门回访的矛盾化解闭环。

“信访工作天下最难,需要我们基层党员干部,不只是信访干部,遇事多想一些,遇人多听几句,遇到难题不躲”,基层信访干部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 上门,做好民情“代言人” //  

 “面对群众强烈期盼,只有穷尽一切办法,方能‘天堑变通途’。”黄浦区信访办主任李海鹰分享了他们跨省上门的案例,保障了一名特殊家庭的适龄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归纳了他们作为本市“上门办信”机制先行实践地的心得,只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勇于突破、不懈探索,才能不断固化并发展“上门办信”新优势。

“领导干部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讲群众身边的事,说百姓爱听的理,及时解决了很多邻里纠纷和社区治理问题,把矛盾化解在了信访发生之前。”松江区信访办主任季求清分享了“板凳课堂”“组团式上门”“清晨访问团”等上门方式,有效推进松江区信访工作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从单打独斗向协防共治转变,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解决难题、化解矛盾。

“我们从‘指尖上’到‘家门口’,用‘键对键’的便捷、‘面对面’的温情,不断收获着群众的‘五星好评’”,奉贤区信访办主任胡斌在介绍经验时说道。奉贤区通过“云上门”“信访外卖e见答”等好做法,既展现了“上门办信”暖民心、知民情的A面,又展现了融合智慧治理、数字治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的B面。

目前,“上门办信”重点针对需现场核查或协商调解、当事人表达能力有限、行动不便、诉求建议表述不完整等情况。据了解,全市今年初次已办结信访件中,“上门办信”2.5万余件,一次性解决率接近98%,群众更满意了、更舒心了。

  // 坚持人民至上 积极推进“上门办信”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位列第一。上海市信访办坚持这一重要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积极推进“上门办信”,就是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门、走进百姓家门、叩开群众心门,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践行群众路线。

走出机关大门,走进百姓家门,叩开群众心门。分享推进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办主任徐惠丽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上门办信实践源远流长,广大信访干部要赓续优良传统。新时代推行“上门办信”工作,要坚持人民至上,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切实转变作风、不断健全机制保障,切实推进“上门办信”走深走实;坚持问题导向,依法解决问题、坚持多元化解、主动访贫问苦,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源头治理、注重数字赋能、主动汲纳民智,切实与群众共答基层治理难题,不断将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为新时代上海高质量发展做出信访贡献。

徐惠丽说,下一步,全市信访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带着感情、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带头“上门办信”;市信访办要发挥好各区与市级委、办、局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牵头办理重要、疑难信访事项;各区及委办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早上门、多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实处,面对面、实打实、心贴心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