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一起“更新”
城市更新带动着周边居民的生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实习生 赵冉
在南昌路生活了66年后,这条小马路上的变化很少能逃过杨曙辉的眼睛:哪里的路面修整了,哪里的老房子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哪里又多了个艺术空间……南昌路成了杨曙辉生命的延伸,即便近两年城市更新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丝毫没有让他产生时光的断裂感,不同时代缔造的街区温度仿佛记忆深处的回响。城市更新对于更新地周边的居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有的人说是体验,有的人说是感知,有的人则认为是随着城市更新一同潜移默化地成长。孟庆云65岁了,她在城市更新中发现了“美”,并且更愿意成为美。用她的话来说,如今出门都愿意花上更多时间打扮自己。
旧貌新颜,交错出海派烟火气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林风眠故居、上海科学会堂坐落于此,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巴金、徐志摩、徐悲鸿、傅雷等众多知名革命家和文人也曾在这个街区留下过足迹。”杨曙辉的口述胜似一部南昌路编年史,在他对街区历史的滔滔不绝里展现出了参天的梧桐、三层精致小洋房、日复一日的雅致街道……南昌路的海派文化底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历史交相辉映。2018年,南昌路开始了居住环境提升、街区活力营造、历史风貌保护等一系列点状城市更新举措,系统性、整体性地给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生活习惯带来了巨大改变。尤其在空间、文化、人气、漫步等四个切入点着手,诠释南昌路文艺海派、生活美学、家国情怀的街道语言。
让杨曙辉印象深刻的是瑞金二路街道开展的“拆除违章、房屋大修、小区微更新、适老化改造、平安建设、自治共治”一体化模式,因为居民楼的公用厨房和卫生间长期存在老旧脏乱现象,而随着居民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房屋居家养老需求已经跟不上,诸如此类都亟待解决。他还记得南昌路的马路地砖由于投入使用年份已久,有的开始松动,有的高低不平,一到下雨天,大家都担心踩到松动的地砖而被泥水溅到身上,因此宁愿踏上马路。经过改造后的地砖更加平整紧密,周边电缆也重新规划路线,下雨天的担忧也一去无踪。
眼前南昌路的美观有序实则有着细致的准备工作,比如在2019年,“环复—南昌路跨界自治会”经过一年的调查协商,开创性地推出了一个《南昌路店招店牌导则》。作为自治会一员,当年正读研三的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郝孟琪参与到了导师的项目中,制定导则并帮助街区确定了新的色调。项目组用科学方法研究南昌路的街区色彩,形成一份《店招店牌色彩指南》。项目组在前期调研时发现,南昌路以米黄和米灰色调为主,从基调色到点缀色,色彩越来越丰富。这说明南昌路是一个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基调、但也不失多样性的街区。
南昌路zola咖啡店店主陈颖介绍,近四年来南昌路的环境变化巨大,吸引了一批咖啡从业者来此选址开店。雅致的周边环境对于咖啡店的经营来说犹如锦上添花,紧密的联盟更是为咖啡店的运营增添了一把火。2021年12月31日,瑞金二路街道打造的服务功能型咖啡商户自洽平台“金咖联盟”上线服务,致力于品牌推广,顾客引流,商铺业态升级。通过“咖啡+文化”“咖啡+科学”“咖啡+怪咖”等模式塑造独属于南昌路的咖啡文化,助力百年街道海派文化的传播。
南昌路街区共运计划项目的负责人马颖介绍,目前南昌路沿街植入了6个共享艺术空间,引入了设计、艺术、数媒、文化等艺术团队共同打造艺术社区。这里同时是公益爱心的舞台,是上海特殊关爱基金会、瑞金二路街道共同打造的为智障人士提供一个展示艺术才能的窗口,同时也把他们心中想法与故事以画作手工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引起社会共鸣,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到这群特殊群体,以自己的力量给予帮助。
“城市在更新,我们也要跟上步伐”
记者在南昌路采访时,恰巧遇到了正在进行citywalk而途经南昌路的大学生陈霞柯,她告诉记者,如果朋友问起上海城市徒步中最推荐的路线,一定会是南昌路。“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里新旧交错,有一种在看上海时代变迁缩影的感觉。这条路所展现的上海和我印象中的上海好像不太一样,更有烟火气。”陈霞柯和朋友取景拍照之处,是进行城市改造后的口袋公园。
区别于周边大型的复兴公园,这种口袋公园距离居民楼更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休息椅、文化墙,还有配备的文艺范小路灯,为夜归人照明。路过的居民热心地为记者讲解其来源,口袋公园的前身是曾经堆放木质材料和简易健身器材的休闲空间,吸引的人群并不多,“以前没什么人到这里来锻炼身体,后来举行了居民听证会改成了这种绿色开放空间。我们会在口袋公园散步锻炼,这里园艺做得很用心,我们经常拍照发朋友圈分享。”
除了日常的锻炼散步,口袋公园还成了邻里之间联络情谊的宝藏空间。逢中秋、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居民们会在口袋公园举办活动,聊聊日常琐碎和邻里趣事。居民张大妈感慨道,“感觉口袋公园让我们邻里之间变得更熟络亲切了,喜欢这种充满温情的生活。”
始终离不开“艺术”二字的南昌路,其“美丽街区”更新项目以“艺术唤醒”为设计理念,因地制宜,治微激活,建设“小、灵、活”嵌入式街区微更新。马颖介绍,在心灯·画室可以欣赏到由上海特殊关爱基金会策划展出的特殊群体的艺术创作以及衍生手工作品,去“设计·好物集”参加非遗分享会,学习非遗技艺体悟匠人精神,相聚人文会客厅品读文学作品,来数媒充电站参观新锐潮流艺术展,玩转虚拟社交……城市点状更新过程中涌现的艺术空间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居民的艺术素养。
65岁的孟庆云越来越乐于寻找生活中的美。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对美的感知能力更强烈了,更愿意发现美,成为美。”65岁居民孟庆云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城市更新给她的着装都带来了变化,为了和生机勃勃的口袋公园合照、在艺术空间拍出更上镜的照片,出门前都会比以往花上更多时间打扮自己。孟庆云向记者分享当天穿戴的丝巾编法,正是不久前在艺术空间里学到的。“城市在更新,我们也不能停下,要与之一起更新。”她笑盈盈地说道。
站在艺术微空间门口,她指向对面的居民楼,介绍起这是她一位老师的住所,她熟知里面的一草一木,更让她熟记于心的是还有围绕南昌路的井字形的几条马路。她甚至记得兰心大戏院的观众厅格局,小小年纪时不断数着只有19排的观众座椅,“妈妈是老师,在我小时候就经常带着我接触艺术。艺术之芽会慢慢长大,从小接触艺术对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
除了艺术空间,转角音乐会也深受居民喜爱——与三两好友相约于周六下午的转角音乐会,陶醉在这一方艺术天地里,感受岁月悠悠,带不走的温情与感动。路人、游人与美妙的曲调不期而遇,于梧桐树荫下驻足欣赏。在这里,不仅可以做听众,也可以成为舞台的主角。转角音乐会面向大众招募音乐爱好者,专业人士参与演出。当不同年代的歌曲在这条饱含历史与文化的街区奏响,产生共鸣的不只是音乐本身。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实习生 赵冉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