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糯米寻唐记》创作谈:凝视更多孩子
□缎轻轻
孩童的写作
写诗歌大约从八岁那年开始,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写了人生第一首诗,第一句是自以为惊天骇世的“雪,我恨你”。当时,上初中高中的姐姐们看到评价,“这开头挺有新意,人家都是歌颂雪,就你与众不同。”这评语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开始喜欢涂涂抹抹,然后偷偷抄在父亲的红色方格稿纸上(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特有的),悄悄攒下本就少得可怜的零花钱去邮局买邮票,把自己的大作工工整整抄好寄到报社。第一篇发表的诗歌是家乡小城《芜湖晚报》副刊,几行小诗,那年我大约九岁。可惜,那份报纸在几十年后的搬迁中丢失。
我不知道你们家的孩子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在八九岁的年纪便饶有兴趣地尝试写诗,写故事,但我知道一定有这样的孩子。我认为这是一种写作对人的召唤,便会从他幼年开始,向孩子的人生投下一粒粒种子,等待在生活的某个小小的时机里萌发。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偷偷在纸上写着让你看上去不可思议的故事或乱七八糟的绘画,千万不要阻止他,也不要用嘲笑的语气说在瞎画什么,因为,当缪斯之神轻轻降临到一个孩子的脑海中,我们需要去呵护。
少年的散文时光
到了十二三岁上初中时期,有点迷上散文。林语堂、何其芳都是对我影响很大的散文家。我第一篇发表的散文《月夜》,是我14岁时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儿童文学》上,这让我收获了全国雪片般笔友的来信。由于我的本名“王风”酷似男孩,文笔也较为中性,大多是各省的女孩给我写来的信。我挑选了几封写得有趣的,也以男孩的口吻回了信。我记得有一个辽宁本溪的女孩,为了和我通信,四处躲避老师和家长的监视,如今茫茫,不知道她是否能知晓当年那个信里冷酷的男孩竟是个女孩呢?
后来,我收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少年作家班”的邀请信。这令一生痴迷写作的父亲大喜过望。但,被我拒绝了。
因为那时候我是一个叛逆的少年,但我知道用“叛逆”来形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是多么不合适,我作出了有违大人心愿的选择,但内心实际非常清醒。少年的我已经决定,未来学业的方向要学理科,不要学文。
孩子们,我这个故事告诉你们,不管大人怎么叮嘱你,人生的决定还是要自己做。如今我也难以说当初我的决定是否正确,但我并不后悔。
设计儿童产品
大学毕业后,以计算机系毕业生的身份来到上海工作,便全面中断了写作全心地投入工作,持续近十年。大约只有极少数亲近的朋友才会知道那些年我任一家儿童互联网产品公司的总监,开发了中国第一款为儿童打造的娱乐产品。那些年给了我与儿童十分亲近的机会,我钻研了美国儿童互联网,探索什么是孩子们所喜欢的,以怎样的方式儿童更能接受。
产品是成功的,当年那些产品注册量千万级别以上,孩子们写来的信,画的画儿,至今还保留在我家里。
疲惫与压力,工作生活的琐事逼迫我不得不停下来……直到我成为一名母亲。
成为母亲
当我成为一名母亲,自然也要投入对孩子教育的大军里。我大概是属于在“佛系”和“打鸡血”中居中的妈妈。对于语文的学习,我一向觉得像我孩童时期囫囵吞枣地读书是很好的途径。最好是给孩子挑选出好书籍,让她自个儿慢慢悄化去。
但是我想在广阔市面上寻找一本适合女儿看的古诗词书,却发现很难。就唐诗领域来说,大多儿童书藉只是罗列诗句与字词解释,只是单向地向孩子输出,缺少了诗词的灵魂,那便是写诗句下诗人的个性、时代思索与灵魂,而这,正是最重要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底蕴魅力。
我在学生时代很讨厌背书,认为“悟”比“背”更为积极,也许背书可以暂时通过考试,但“悟”是能让一个人从灵魂上真正去亲近文化的大道,并会滋养人的一生。
“糯米唐诗宋词元曲”系列便是我的第一个尝试,我塑造了一个像我女儿,也像我小时候,也许像你的孩子,好奇、天真、骄傲、脆弱、受不得打击、讨厌认输,这样一个普通的孩子,她将怎样去认识唐诗背后的诗人,桀骜不驯的李白、满怀抱负的杜甫、潇洒自在的孟浩然、鬼才受挫的李贺、捉摸不透的李商隐?当孩子们去了解这个流光溢彩又饱含古难的唐朝,去了解时代与诗人的个性关系,孩子们怎么能不对诗词慢慢蓄养热切的感情呢?
而在如今的童书市场上,相比唐诗,给孩子看的宋词书便少了许多,更别谈元曲了。宋词之雅,堪称汉语文化之巅,之间更是催生苦痛绝望的亡国皇帝李煜、豪情万丈的吃货苏轼、婉约柔情的柳七郎、人比黄花瘦的女中豪杰李清照、怒发冲冠之岳飞……宋词的流派之多如琉璃光芒四射。
而元曲,似乎已经失落在当代文学给儿童的教育中。但我还是要给孩子们写写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关汉卿,这位“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生平故事大约能在如今许多犟脾气的孩子身上得到印证。还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元好问,此情非彼情,十七岁时便写出千古绝唱的诗句,是何等的才华。
写童书予我是一件可以消解苦闷的快乐事儿,在“糯米唐诗宋词元曲”系列之后,我也开始着手科幻AI、东方西方哲学的童书写作,一如既往,我会化这些高深的道理为简明有趣的故事,但凡有一个孩子为我的书而触动,便觉得这一切有价值。
回答两个问题
《糯米寻唐记》里的角色,是否与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一些人物有对应关系?当然,小说的主角糯米就是以我的女儿为原型,小说里的上海市徐汇区明园学校实际也是上海市闵行区明强小学。我的女儿在里面度过了十分快乐的五年小学时光,小说里亲切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就是孩子的语文老师郭老师。安然是她的好闺蜜原名叫晏然,是个学霸。马哲伦是他们的班长沈哲浩,据说现在同学们都喊他马哲伦了。在书里,我安排进一个唐朝同龄少年的角色许寒,他和如今的孩子不一样,他是要参加科举考古诗文的,但学不好古诗文,大家从他身上是不是也能看出点家里孩子的影子?他一个角色会和超科技芯片大师外星猫九儿一起,陪伴明园小学的同学们走过唐朝、宋朝、元朝三个历史年代,同时发生特别有趣的故事。
写作方面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小读者们?我给孩子的建议主要就是多读,多摘抄,多写。第一,读不分种类,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科普,名著,漫画,能读则读。第二,遇到难忘的好词好句记得摘抄在本子上,因为写下来能加深孩子的记忆力,这是吸收文学滋养的时刻。第三,多写,不管是故事,作文,还是诗歌,漫画形象,写下来,再自己欣赏。觉得很棒,就去投稿,现在大多刊物都有电子投稿邮箱,比我们当年可方便多了。祝孩子们能成为小作家。
儿童幻想小说《糯米寻唐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缎轻轻,原名王风。诗人、儿童文学作家、科技工作者,同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4岁起于《儿童文学》发表散文作品,持续创作至今。曾获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诗歌新锐奖(2020),获第五届国际诗歌大会诗歌组银奖(2021),任第六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邀嘉宾。
缎轻轻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