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马拉松”,让这些青年创业者聚集于此?
2023-09-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以高质量为目标,7月21日,上海发布《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提到打造2至3个千亿级产值规模的“科创核爆点”。在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这两天上演了一场路演“马拉松”。从4个人团队的“小精”创业企业,到刚“搬家”到上海的高新企业,首次亮相浦江创新论坛的全球创业投资大会给了这些青年人领军的年轻企业一个舞台,可以和众多投资者、科创孵化器面对面,甚至有机会现场直接“牵手”。

  // 带着4人团队创业10余年 //  

36岁的数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印刚带着他的4人团队来到现场,加入到了创业企业路演“马拉松”的行列。“有点紧张,希望到时候能表现好一点。”候场时,他搓着手笑着告诉记者。

印刚这次带到现场的是一个基于数据+人工智能的数字孪生项目。“是一个自研的框架引擎,包括一个底层技术。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制造、数字工厂、智慧数据中心等都可以,既做到绿色低碳节能,还能精益化管理,提升效率。”印刚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的产品已经投入到了应用。如与中国移动达成了生态合作伙伴,并签订了生态合作伙伴协议,将来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赋能,此外也和建科院等在共同做项目。

2009年从上海大学毕业,印刚就开始了创业生涯。目前团队虽然只有4个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数字化技术研发,到企业管理,再到商务渠道,都是和他一样的年轻人。年轻人创业,虽然有勇气和热情,但也总会遇到困难。回忆起大学毕业的初创阶段,他觉得最幸运的是得到了被他们这些创业者亲切地称呼为“钦州路100号”的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孵化。

“当你要真正地把技术变成一个产品,再去落地到实际的产业场景当中去时,你就会发现缺的东西很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时有专业的团队和专家伸手扶一把,无疑是雪中送炭。印刚说,正是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孵化,加上专业的体系化课程,手把手教会了他们如何管理、运作企业,让他们有时间慢慢成长。

如今,印刚也期待着自己的创业企业能向着更高质量发展。前不久他刚刚代表上海参加了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拿了国赛的银奖。这次能得到来浦江论坛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也很是兴奋。“我是上大的,大学时来这里参观过,对大熔炉很有印象。现在能换一个身份来到这里,我觉得特别荣幸,代表的是人生不同阶段。”印刚告诉记者,除了希望获得投资人的青睐,他也很珍惜行业领域专业的点评,和全球创业伙伴交流合作的机会。

  // 从成都奔赴上海“落户” //  

而和“土生土长”的印刚不同,作为一家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黄山是从成都奔赴而来的。来到上海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参加浦江创新论坛,她将在上海宝山落地一个全球创新总部,专注研发以及市场开发。

越凡创新成立于2017年,核心创始团队是脱胎于电子科技大学的机器人团队。“包括我本人在内的核心技术团队从2011年就开始做机器人整机研究了,我们也算是国内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运营为一体的机器人高新技术企业。”黄山告诉记者。目前,他们主要在做面向末端的履约配送场景,提供机器人式的效率型服务。“在写字楼、公寓、社区这样的地方,由机器人替代快递员、外卖员去做一步到位的递送。”

今年上半年,黄山已经带着团队来到宝山投资落地,建立了全资子公司。“所以我们不仅仅只是来参加论坛的,而是全面地要来上海做我们的全球科创中心,而浦江论坛作为全国科技领域规格最高的科技论坛之一,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拓展市场和开发合作的平台。”

选择上海,一部分是由于政府给到的资金支持,更多的则是宝山区对于企业的帮助。“他们能站在企业角度理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场应用拓展,快速给我们对接了大量社区、园区、写字楼这样的目标场景,帮助我们打响了落地上海的第一炮。”黄山表示,宝山又是上大等高校所在地,可以帮助企业尽快招募并建立人才梯队。“像这次投资大会现场也有复旦、同济、上大专区,除了和投资人交流,也方便我们和高校建立起联系。”

  // 期待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体系 //  

在投资大会现场,记者看到,黑科技区里,高校带来了科创“新作”;路演“马拉松”上,一家家年轻的科创企业轮流展示风采;独特的科创“秀场”上,战甲机器人、电子音乐节让“硬核”科技有了更多观赏性……

如此多的创业团队来到这里,也在考验投资人和孵化器的“眼光”。临港集团副总经济师翁巍带了一支近10人的团队来到了大会。“我们主要的模式是孵化服务加上投资模式,希望能够赋能一些科技型企业,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转化和发展。”翁巍告诉记者,临港集团作为国资平台,在做孵化时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临港集团总部在临港新片区,在上海主要行政区基本都有产业园区,园区企业超过16000家,园区内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300家。园区有16个孵化器,包括2个国家级孵化器,6个上海市级的孵化器,在孵化的企业超过700家。”他表示,围绕创新企业的各方面需求,平台可以提供一站式的软硬件服务和生态建设,建立了投小投早的孵化基金到成长期基金的接力模式,能支持科创长期布局。

过去5年,平台帮助上海交大孵化了约35个项目。“他们在学校里完成从0~1的过程,再到临港新片区的园区发展,我们给他整个产业生态的建设和服务,无论是从载体到装修,到人才服务,包括产业链的配套,形成了一个接力式的服务,使这些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功率都比较高。”翁巍介绍说,目前这35家企业市场估值超过220亿元。

翁巍表示,目前重点关注的还是偏硬科技的领域,包括集成电路、生命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哪些企业更受青睐?他表示,首先是团队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其次是团队组成不单单是科研的背景,最好还有一些产业和创业的经验,以保证技术能够更好地转化。第三则是企业股权设置和结构较为合理。

来参加浦江论坛,翁巍也希望能找到更多优秀的项目。“尤其是解决未来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痛点的项目。”他透露,目前他们已经有了关注对象,如同济大学专区一些创新药的项目等。“期待这次大会能够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让创业者在九死一生的创业路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温暖。”翁巍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