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艺复兴,“世界艺术史卓越学者对话”在上海启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对话”与“连接”,对于弥合不同文明间差异,理解尊重彼此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等发起举办的“世界艺术史卓越学者对话”9月15日晚在上海启动。未来,这场对话将持续进行,每月都有一位世界著名人文学者来上海,与中国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
◆ 艺术对话让彼此开始相互“看见” ◆
“世界艺术史卓越学者对话”是上海今年比较重要的世界文化交流项目之一。根据主办方的设计,这个项目旨在以“让我们看见世界,也让世界看见我们”的方式,每年聚焦一个艺术史领域主题,促进中外间交流,拓展公众视野,聚焦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
艺术方面的交流为什么变得如此迫切?对话项目的总策划人朱青生教授,曾于2016—2021年担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在常年与世界学者交流的过程中,朱青生深感“对话”与“连接”,对于弥合不同文明间差异,理解尊重彼此不同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这种“对话”的双赢的,世界各国学人可以通过对话了解中国文化的真实情况,进而对所在国的公民进行普及和传播。“对话”显然也可以让中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从原始资料检证收集开始,系统引入研究系列,从而建立全球视野下的新型学科体系。而通过组织中外学者对话,其本身具有一种“联合”的意义,让彼此互相看见。
这一点得到了另一位外籍教授傅无为的认同。在傅无为看来,在纷繁复杂、冲突不断的当代,作为研究过去历史的学者,应当以面向未来的方式来探究艺术如何发挥作用于社会,通过艺术史这门跨学科的科学,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思想过程和内在联系。在当前时代,尤其需要开展国际合作,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与科学家一起,以对话的方式处理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让艺术成为跨越言语障碍的渠道,进而深化交流。
◆ 网络时代更需要直接“观看” ◆
据悉,2023-2024年度的对话主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文化”。自2023年9月起,12位全球杰出的艺术史学者,将以每月一位的方式来华,同中国学人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向中国社会介绍艺术史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也向大众更全面地讲述相关领域知识。
在日益发达的网络时代,为何还要强调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首位受邀来华的卓越学者,德国汉堡大学洪堡讲席教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弗兰克·费伦巴赫对此进行了解答。费伦巴赫教授是全球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的核心学者,是当前全球权威的达·芬奇研究者。在他看来,就像研究达·芬奇,虽然现在网上各种达·芬奇的资料堪称海量,但要真正理解达·芬奇还需要了解他的原作,实地考察他的生活轨迹。艺术交流也是如此——虽然网络让交流变得简便,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无可替代。
费伦巴赫在开幕演讲中提到了相互“观看”的重要性。“让僵硬的眼睛重新焕发生机,从而让死气沉沉的画面充满活力,为栩栩如生的肖像注入缺失了的生命力”,需要通过投射与反射,而这恰恰需要人们的彼此观看,从而将自身展现在外部世界与感知或意识之间的一个复杂交汇点上。
据悉,本年度参加对话的学者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对话”开展期间,为此将进行一系列中外交流活动,邀请来华学者对中华文明本身进行体验和感受。主办方将举办研讨会、工作坊、圆桌对话、主题交流、作品鉴赏等学术活动,而面向公众和“社会大美育”,则举办“艺述大师课”公共讲座、读书会、展览导讲等交流活动,让受众通晓世界知识,而又表达自身感受。
此次“对话”项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