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防艾”第一课:警惕新型毒品多种伪装,抓住检测治疗“时间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既不可治愈,又无疫苗可预防。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生中持续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正值开学季,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的“防艾进校园 守护身心健康”开学第一课专场上海健康大讲堂活动走进上海高校。
据介绍,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导致的以免疫缺陷为突出特点的传染病,严重影响健康。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不仅要终身服药治疗,还会对个人的学习、就业、家庭等方面带来较大影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与艾滋病防治所副所长宁镇主任医师强调,为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高校新生要积极了解并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预防措施,这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防病手段。
宁镇告诉学生们,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青年学生在交友、恋爱,以及休闲娱乐时,要注意预防感染艾滋病。”宁镇提醒,“在提高安全意识,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要规避一些风险。另外,如今的新型毒品有很多伪装形式,如饼干、奶茶、跳跳糖等,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目前,上海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可开展艾滋病病毒检测,部分高校已在校内提供艾滋病病毒匿名尿液自检试剂售货机。若自检结果为阳性或可疑,要尽快前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再次检测。”宁镇介绍,有高危行为后,最好在24小时以内、最晚不超过72小时,前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咨询,如有必要,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药物阻断,即紧急服用药物预防感染。随着艾滋病药物的不断研发创新,如今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大部分病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增殖复制。
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在发生诸如感染艾滋病病毒等一些超出自我控制范围的事情,会出现后悔、忐忑、焦虑等情绪,这种心理状态的起起伏伏会让人感到很难受。若此时身边没有好朋友可以倾诉,就会更加手足无措。那么,在感觉自己撑不住时,可以怎么做呢?
“相信大家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自己犯了一些错误后,会因担心被老师或父母责骂,而惴惴不安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一个月后却发现,周遭的人并不知道或不在意这些。此时虽是如释重负,这一个月却过得很痛苦,茶不思饭不想。可见,很多的烦恼、困惑都与自己的胡思乱想有关,这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心理咨询师宋成锐副教授告诉大家,即使遇到一些挫折、困难,也不要胡思乱想,可以与同学、老师、父母多多沟通交流。
“当这些困扰、烦忧不受控制地‘钻’进脑袋,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饮食、睡眠时,可以前往医院心理科,与医生谈谈,听听医生的对策。”宋成锐建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