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年轻人开始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意味着什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视频
这些扭曲的时钟,并不是达利的作品,而是出自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之手——他们都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今天在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社区咖啡馆欧邑小站开幕的“被时间困住的人们”——阿尔茨海默病公益艺术展览,一群80后、90后青年艺术家用这些老人的画作进行了再创作,通过独特的角度,一起探讨时间与记忆的关系。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常人感知到的时间是均匀的、有顺序的、有逻辑的。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感知的时间却是破碎的、交错的、混乱的,就像分分钟都在经历一场目的地未知的穿越,没有选择地落在不同时空中,有时候很快乐,有时候很痛苦。”欧邑小站主理人罗允儿说道,这个90后女生也是此次的策展人,“这次艺术展览聚焦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心里的时间之尺与记忆。这些尺子是扭曲的、无序的、被压缩或者拉伸的。这病症将患者困在时间的迷宫中,让他们逐渐迷失,最后失去了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这已经不是罗允儿第一次做阿尔茨海默病主题的展览了,早在去年,她就曾策划了一场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摄影展“漫长的告别”。85后摄影师周仰从2010年末到2013年夏天,记录了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婆最后的日子,以及疾病对全家人的影响。当时,她还在小红书上分享了那次的活动,得到了近2000人次的关注。
为何一个90后女生,会对貌似离她生活很遥远的阿尔茨海默病这么关注?其实,还是与欧邑小站所在的社区的特性有关系。罗允儿告诉记者,经过这两年的运营,她发现周围老年人比较多,老龄化比较严重,便自然而然地开始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希望通过每年举办这样的活动,呼吁更多人正视阿尔茨海默病,积极预防、及时发现病症,关爱自己和家人的脑健康。”
此次展览一共邀请到6位艺术家,展示10个系列作品,包含绘画、摄影、装置。其中有一组名字叫《双重曝光》的摄影作品,艺术家用拼贴的方式展现现实世界与记忆时空的错位与叠加。
“当我看到这些扭曲的时钟,了解到它们背后的故事的时候,我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阿尔茨海默病有可能会落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我希望通过这样更加直观的呈现,让参观者可以体验到身患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内心世界,呼吁大家关爱患病老人,关注大脑健康。”陈憬霏说道。这个出生于1998年的宁波女生是参与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这次参展的所有作品都在上海拍摄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被邀请的艺术家中,有2位还是罗允儿通过网络招募找到的,90后表达艺术治疗师黄杰敏正是其中之一,为了这次展览,她还特地从澳门赶来上海。
“我的这件艺术装置名字叫《人生的时差》,由现代诗、抽象艺术、香气场景三部分组成,展开一场感官之旅。”黄杰敏说道,“气味是灵魂深处最长久的记忆,而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有近95%的人被发现有嗅觉丧失的问题,所以,我用眼泪、纸张、自由、好眠来表达人生四感,希望可以用嗅觉记忆打开人生回忆的开关,与四感相遇。”
黄杰敏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题来进行艺术创作。原本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尤其是更多年轻人理解、关爱这些患病老人,然而在经过深入的了解后,她得知,随着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也有年轻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所以,她也希望大家通过观展,提高对健康管理的认识。
※ 关怀与认知缺一不可 ※
当年轻人开始关注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真挚的关怀,也是认知的进步。
罗允儿告诉记者,除了展览之外,就在这个周六,还将有一场由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汤彬带来的科普讲座在欧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深入探讨脑部健康和早期预防。该公益组织已经成立了整整10年,目前,一批80后、90后已经成为了主力军。而此次展览中所展示的那些扭曲的时钟,正是来自他们对400多位8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的画钟测试。
什么是画钟测试?汤彬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国际公认的简便、快速地检测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通过徒手画钟这一复杂的行为活动,来检测潜在患者的空间构造能力、记忆、抽象思维、数字、计算、时间和空间定向概念等多种认知功能。“有些老人没办法画出一个完整的圆,所以我们只能收集一些老人在症状早期、中期、晚期不同阶段画出来的时钟,再把这些有代表性的测试结果给到这几个年轻人,让他们通过二次创作,以艺术的形式向公众呈现。”汤彬说。
谈到参与这次展览的初衷,汤彬告诉记者,中国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约有1000万,而这只是已经确诊的数字。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成为上海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工作中,他看到患病老人最大的心结还是在于“别人怎么看自己”。换句话说,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自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一直依托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下沉各个居民区,接触和服务各个阶段的病人,发现他们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病耻感、恐惧感。在日常沟通中,经常有家属当着病人的面讨论病情,并频频地用‘痴呆’这个词语来指代阿尔茨海默病,这些无疑都是给病人雪上加霜。要知道,他们的大脑意识的确可能并不在当下这个时空里,但是他们当下的情感记忆依然是完整的。”汤彬说道。
2017年之后,汤彬和剪爱团队的小伙伴们开始在商场里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希望让公众了解这个疾病,理解这些病人。去年,当他第一次走进欧邑小站的时候,就觉得这里既连接了社区又连接了公众,是一个可持续、可深入的对外窗口,而更加令人欣慰的是,罗允儿作为一个年轻的主理人,也一直关注着阿尔茨海默病这个社会议题。
那么,作为晚辈,可以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做些什么呢?汤彬表示,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认知障碍症人士其实是很无助无奈无力的,被时间困住的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去到哪个时空,所以还是要多陪伴他们,多和他们聊聊过去的事情,尤其是年代更早时候的事情。“退行性疾病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会逐渐退回到过去,三四十岁,最后甚至是自己的儿童时期,这个时候不必硬去纠正,千万不要试图把他们拉回到现实,只需要陪伴他们回到那个时光就好。所以如果晚辈对他们的经历一无所知的话,就很难理解他们,容易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进而发生冲突。长此以往,对彼此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另外,也要做一个有心人,了解老人的喜好和兴趣,那么当他们感到不安的时候,就可以‘投其所好’,从而合理规避风险。”汤彬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