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奇葩”论文,其实挺正经
2023-09-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日前,一篇完成于2017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忽然走红。

其直观原因,当然是从论文主题到研究对象再到研究方法,都显得十分“奇葩”。比如论文小节标题,出现了“遭遇‘下马威’”“苍白蜜月期”“实习风波‘劫’”等充满“喜感”的描述。如此“画风”,和公众对论文的一般认知存在很大差异,难怪一被有心人发布到社交平台就刷屏了。

学术成果能够走出象牙塔,受到关注、引起讨论,也是好事。它意味着不只是学院自产自销的闭环产品,而是具有社会属性,并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具体到这篇论文的走红,有两点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其一,这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学术论文的刻板印象。

原来,论文不是非要板着脸,故作高深,堆砌一连串“学术行话”才行。以《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为例。作者以访谈当事人的方式,还原和分析了一起某高校研究生“换导师”事件。写作过程中,作者保留了受访者的口语特点,使案例更鲜活、更生动,论述也更接地气。这和论文主旨以及作者得出的反思性结论也是相契合的,因此并没有给人“违和”之感。

这些年,人们看惯了带着浓浓“八股”气息的论文,偶见《她为什么换了导师》这样的论文,顿觉新奇感满满。其实,这两年还有专门研究情侣送礼、大妈跳广场舞等日常现象的论文,同样因为接地气而受到过追捧。事实证明,只要符合学术规范,具备一定的知识含量和洞察力,论文写作完全可以自由些、多样些,甚至烙印上作者的个人风格也无妨。

其二,随着论文受到瞩目,公众再一次关注到“导生关系”的问题。

毋庸讳言,这些年出自高校的公共事件,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遗憾的是,由于信息不透明,当事人又各执一词,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只能充当“吃瓜群众”,而难以做出客观评判。如此循环往复,每一次“导生纠纷”,不过是又掀起一轮“互撕”的喧嚣,而无助于还当事人以公道,更无助于完善制度、杜绝祸患。

《她为什么换了导师》则通过深入的个案研究,让我们体察“导生关系”背后的某些问题。例如,当事学生和同门师兄都提到导师“控制欲强”,对此,导师报以沉默。这种表面上的沉默,实际指向了体制性问题,如导师准入制度固化,导生匹配制度僵化,导师评价主体单一,教育性、学术性淡化等等。

一篇论文的走红,当然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但只有先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从这个角度讲,当我们穿过语词所制造的“喜感”,而深入问题核心,《她为什么换了导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学术研究,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更紧密地连接起来,产生正面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