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对抗乳腺癌“主战场”!历时5年攻关,邵志敏团队今发布重磅研究成果
2023-10-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乳腺癌已成为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还在快速上升。而临床上近7成的初诊患者,以及超过半数的复发转移患者都是腔面型。

如何瞄准对抗乳腺癌的“主战场”?正值“粉红丝带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江一舟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以及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历时5年攻关后,于今天发布重磅消息:占乳腺癌患者总数约7成的腔面型乳腺癌,有望获得“分型而治”,疗效进一步获得提升。

据悉,邵志敏教授和江一舟研究员领衔研究团队绘制了全球最大的腔面型乳腺癌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提出“复旦腔面四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

    攻关乳腺癌治疗“瓶颈”    

乳腺癌已成为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红颜杀手”的威胁愈发成为笼罩在女性健康上的一层阴霾。

“和我们刚参加工作那时候比,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丰富了很多,疗效也获得了很大提升”,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今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事乳腺癌的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已有30余年后,他为乳腺癌治疗方案的不断进步感到由衷的欣喜,但也深感受到当前的治疗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乳腺癌的治疗可以说有三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根治术的开展,第二次是全身系统治疗的应用,第三次是本世纪初乳腺癌分型治疗的提出。”邵志敏教授指出,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雌孕激素受体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的表达情况,将乳腺癌分成腔面型乳腺癌,HER2阳性型乳腺癌,以及三阴性乳腺癌。这样的分型治疗大大提升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但即便如此,仍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最后会出现耐药和复发转移。


如果突破“瓶颈”,引领乳腺癌治疗的新一轮变革?邵志敏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设想:“越来越多研究证实,传统分类下的各类型乳腺癌并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群复杂疾病的合集。只有亚型分得越精细和准确,治疗才能更精准,疗效才能进一步获得提升。”在此基础上,邵志敏带领团队提出了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乳腺癌精准治疗,即“分型精准治疗”的理念。

邵志敏教授团队首先瞄准了缺少针对性治疗手段的三阴性乳腺癌。“分型精准治疗”策略在这些几乎已无药可治的患者中大放异彩,有效率达到了传统化疗的三倍。

而有了前期的成功经验,邵志敏教授的下一个目标则是在更大的患者群体中开展分型精准治疗,全面提升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点亮希望之光    

如果说三阴性乳腺癌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腔面型乳腺癌更像是对抗乳腺癌的“主战场”。临床上近7成的初诊患者,以及超过半数的复发转移患者都是腔面型。

“内分泌治疗是这类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我们经常会看到临床表现非常相似的患者,同样是吃内分泌药,有的就可以长期控制疾病,有的就会在不同的时间点出现内分泌耐药和复发转移,这说明腔面型乳腺癌其实也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邵志敏教授说到,“只是简单地加减治疗强度和时间,而是应该更精细地分类,给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研究团队综合生物信息大数据特征,将腔面型乳腺癌精准划分为4个亚型:经典腔面型、免疫调节型、增殖型和RTK驱动型。 “其中‘RTK驱动型’患者的预后最差,内分泌治疗几乎无效。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其潜在机制,加快针对这一亚型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案的创新。”邵志敏教授告诉记者。

据悉,这是全球首次基于多维大数据系统提出的腔面型乳腺癌分类标准,为实现腔面型乳腺癌精准治疗和“一患一策”的临床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将改变以往腔面型乳腺癌治疗“一把尺子衡量一群人”的治疗困境,有助于临床专家对这些患者“分类而治”。

邵志敏教授团队首先根据腔面型乳腺癌各亚型的特点,提出了 “腔面型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研究团队随后收集整理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国内多个医院上千例腔面型乳腺癌用药和疗效的真实世界数据,证实了腔面型乳腺癌“复旦分型”可以很好地预测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

据悉,这将有望引领乳腺癌诊疗模式继手术治疗、全身治疗和分型治疗后的又一次变革,为更多乳腺癌患者点亮希望之光。该项重要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影响因子30.8)。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