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面对面讲授科学第一课,初中生立志当量子力学科学家
2023-11-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我对科技和公共事业有强烈的热情,小时候,祖父就把我带到自然,帮助我识别不同的草和动物,这在我心中播种了科学的种子……”今天上午,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年级的应时萱同学,身穿中国风的马面裙,走上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的舞台,用英语落落大方介绍起了自己的科创研究。

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T大会面向全世界优秀中学生及大学新生开放,旨在为有志科学事业的青少年提供与顶尖科学家直接交流的平台,扶持科学后备人才。本届科学T大会,吸引了100多位Z世代“Sci-Ter”(科学青少年),他们中有初次参加的高中生,有连续参加了四届的“四年级生”,甚至还有10后初中生的身影。

  顶尖科学家    要独立思考  

出席本届科学T大会的顶尖科学家“阵容”堪称豪华,有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2003年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教授韦恩·亨德里克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院长黄荷凤,1994年菲尔兹菲奖得主、南方科技大学杰曼诺夫数学中心主任埃菲·杰曼诺夫,以及2011年埃尼可再生与非常规能源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冠名教授古格里·斯蒂芬诺伯罗斯。

在这堂科学第一课上,六位“大咖”从自身的学习、研究经历出发,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学子们进行了指导。迈克尔·莱维特建议说,每个人要吃好、睡好、锻炼好,再去逐梦科学,因为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挑战,要尽量照顾好自己,“年轻人对于我们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在迈克尔·莱维特看来,年轻人虽然资源有限,但很多时候,年轻人却比年纪大的人做得好,因为年轻人有宏伟的梦想,他建议青少年,要有独立性,独立思考。

郑泉水教授认为,未来的世界是年轻人的,人类的未来是年轻人的使命。他用自己学生的众多案例告诉大家,真正做大的创新要聚焦解决未知,解决人类的问题,“要改变世界,尤其需要年轻人,也需要顶级科学家一起参与,我们共建这样一个平台。”

韦恩·亨德里克森教授回顾了自己年轻时与科学巨头的交流,“我的第一次科学会议,也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坐飞机,我当时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他表示,那次会议有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科学巨头,让他沉浸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中。这次经历,给了韦恩·亨德里克森很多启发:“所谓的科学巨头不仅仅是做了什么发现,更重要是他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来看待科学。要思考一下,你自己能够对科学领域做出怎样的贡献。另外,要享受科学。”

黄荷凤院士分享了她成长、创业、创新的故事,从下乡插队的青年,到浙江医科大学的学生,再到生殖与发育领域的专家,黄荷凤带领团队通过不断理论创新、技术创新,造福了众多家庭。“作为医生来说,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善良,容貌和智慧,我们选择智慧,智慧和善良,作为医者我们选择善良。”黄荷凤说,她和团队的目标,就是从生命早期来防控慢病和出生缺陷,提高整体人口的质量,“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古格里·斯蒂芬诺伯罗斯在希腊一个小城镇长大,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在人生中会面临很多十字路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坚持下去,不要太去想这条路是不是最好的路,“其实走哪条路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由你来走,你会把这条路打造成为一条最好的路。”

  10后小科学家    与顶科交流很激动  

“能参加这次论坛,感觉很荣幸,也很激动。”来自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的赵弈然今年只有13岁,是个10后,虽然目前才读初二,但他已经有项目实践——斜对角斑马线在宜山路、凯旋路路口的交通应用研究。在科学T大会上,赵弈然了解到了多位顶科的生平事迹,开拓了眼界,“其实科学家们小时候也像我们一样,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也能获得成功。我想在科研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以后想成为一名量子力学方面的科学家。”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初三学生张子肖同样是第一次参会,14岁的她面对“大咖”时还有些紧张。听完多位科学家的分享,张子肖感触很深,“就像黄荷凤教授,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她非常勇敢、非常伟大,她研究的方向以及做科创的初心让我印象深刻,我会多向她学习。”张子肖说,能与诺奖获得者等“大咖”面对面交流、面对面探索一些科学问题,对自己科创方面鼓励很大,“给了我更多的信心去进行科创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学生应时萱,作为小科学家代表现场进行了演讲。从12岁开始第一个项目,4年半的时间内,应时萱做了3个项目,这其中既有可以把风景照片打印成中国画的“基于人工智能中国画”,也有海上风电储能、智能数据采集装置。“华师大二附中是非常注重科创教育的,我所在的科创班,每周都会有半天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创活动。”应时萱说,此次参加顶科论坛,看到这么多小科学家聚集在一起,与“大咖”们互相讨论,自己感受到了一种科学上的传承,“我以后偏向从事医学工程方面,我现在做的一个课题就是膝关节人工智能检测设备。”

此次参会,应时萱特地穿了一身中国风的马面裙,她说,科学是现代化的东西,而马面裙是中国古风的,以这样的打扮站在顶科的舞台上,也是相当于一种融合,“今天有不少同学穿了民族方面的服饰。”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姜越元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2017年,热爱探索自然的他获得了全球自然日三等奖,2022年他的论文又获得了山西地理年会的一等奖,最近他又参加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且成功进入全国赛。多年来的科创经历,让他对遥感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兴趣,“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够与各位专家交流学习。”

  “四年级生”    每年都有不一样收获  

除了新面孔,本届科学T大会上,还有不少“熟面孔”小科学家,暨南大学大二学生邹一鸣和湖南大学大三学生倪嘉舟都是科学T大会“四年级生”。

第三届顶科论坛时,在高境第一中学读高二的邹一鸣第一次参会,虽然连续参加了四届,但在他看来每年收获都不一样。“每年的T大会,我都是抱着一个新人的态度来学习、请教的。”邹一鸣说,每年的T大会都有不同的亮点,也有很多新的议程内容,“我们希望每年都以新人的身份和大家一起体验这场科学盛会,参与到这样一个科学讨论当中来。”

今年,邹一鸣想更多地把和小伙伴们过去对于科学、科普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听听如今的中学生在学校里学到哪些科学知识,“我希望未来能够为科普体系、教育体系做一些贡献,希望通过顶科这样的平台能够学到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在这方面我还是一个新人。”

同样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的还有倪嘉舟,听到本届科学T大会有13岁的初中生参加时,他很感慨:“13岁的同学,和我们有七八岁的年龄差,这让我觉得,现在的中国青年有更多的创新澎湃热情参与到科学创新的领域当中来,越来越小的年龄也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活力,能够把我们的想法、创意变为现实,然后真正让我们的科研点子落实到社会应用或学术研究中。”

此次来上海参会,倪嘉舟特地戴了一个“输电站青年创新实践小组”的徽章。“这是我们湖南大学四五十名同学一起,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议题去开展一系列项目研究,希望在顶科,能够获得一些先进的知识体系、新的方法,然后带回到学校,来帮助我们在未来能够取得一些更好的发展。”倪嘉舟目前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但他也很关注可持续领域,希望能结合一些社会需求,在可持续领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倪嘉舟坦言,每次来到顶科论坛,都会想起自己第一年来到这里时的惊喜、奇遇,在一年一年的发展中,顶科论坛始终为中学生、大学生甚至初中生,提供现场与顶尖科学家交流的平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在这样的机会下,我们可以把很多疯狂的想法包括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思想,去向大咖们请教,然后对我们人生发展、未来规划有很强的指引作用,帮助我们不断去增强信心,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