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这个时代,为什么记者不可缺位?
2023-11-0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11月8日是记者节。

当所谓的“自媒体时代”来临,曾经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似乎渐少人提起。在人人都能还原事发现场的社交媒体面前,记者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即使张雪峰直播中建议学生们不要报考新闻专业,但社会的回答毋庸置疑:永远都需要!新闻的本质是尽可能记录和还原真实,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探究更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选择一种职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不仅仅是用金钱去考量的领域。

记者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在很多热点事件面前,不像普通人一样情绪立即被点燃。我们在各类社交媒体,已经见识了太多能让瞳孔放大的、挑战公序良俗的所谓“新闻事件”,比如深圳某网民的“被绑架”、青岛某“黑社会大哥和民众起冲突差点活埋人”等等,公众舆论沸腾的时候,冷静的新闻人却迅速出击,让自导自演者迅速被曝光,维护了社会风气的清朗。

记者的职业精神,让他们永远奔走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推动解决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就任之初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曾有一句名言: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对记者这个职业来说,作为社会公众的“眼替”“嘴替”,他们能用专业的眼光,看到普通人看不到或不以为意的细节。

在这次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北京广播电视台舆论监督报道《三天38000!医院太平间“天价”殡葬费调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专题《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四川日报系列报道《乡村振兴蹲点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系列报道《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湖南广播电视台典型报道《田野上最亮的星》等获奖作品,都是记者们长期在基层“蹲点”,或进行舆论监督,或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成果。

这些天,央视的战地记者陈慧慧牵动了无数关注巴以冲突的观众的心。她坦言自己很害怕,但却又毅然决然地冲到了一线。战争地区的危险和压力,对所有人是一视同仁的,可压制住内心的本能恐惧,去记录和见证历史,却是一名职业记者最高的修养。

记者这一行,这些年一直在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职业要求,也诞生了无数有质量、有感染力的优秀新闻作品。这些作品,必将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在人民大众的内心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时代高速发展的同时,记者群体从未故步自封,他们选择了主动拥抱变化,积极尝试着融媒体转型,用更先进、更多元、更能触达读者和观众的方式,传达着这个职业对社会应有之责。写稿子的记者学会了剪片子,传统电视的记者学会了短视频推热词……记者们的这些努力,与利无关,与名无关,他们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这么好的新闻,一定要最大化扩散,让尽量多的人看到。

总有少部分人觉得,记者这个行业已经过时,但真正遇到重大事件时,他们又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去看看主流媒体怎么说”。公众对所谓的“自媒体”存疑,希望从有公信力的正规媒体这里求证,就已经证明,这个时代,记者仍然不可缺位。善待记者,善待这个社会的监督之“眼”,是我们庆祝记者节最好的礼物,也是良性社会的应有之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