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上海制作的音乐剧“衣锦还乡”
2023-11-0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11月8日—12日,音乐剧《粉丝来信》中文版正式回归上海文化广场主剧场的舞台,再次讲述动荡年代中爱与希望交织的动人故事。与此同时,由文化广场制作出品的另一部音乐剧——《也许美好结局》中文版也将在11月10日—12日登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两部已经有多轮演出的文化广场自制剧的回归,也证明它们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成为了“常演常新”的经典剧目。

文化广场表示,作为备受关注的音乐剧平台,他们在为优质作品提供发声场域的同时,亦同步打造“小而美”与现象级并重的音乐剧制作品牌,将剧院艺术追求从“选好戏”升级为“做好戏”,为中国音乐剧艺术的未来发展守护更多闪光的种子。

  多方联动,《粉丝来信》将迎第77场演出  

音乐剧《粉丝来信》中文版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文学与出版的重镇——上海,描绘了上世纪40年代的文人世界。彼时的公共租界内,金海鸣、丁宁等作家们组成了“七人会”,坚守着《朝华》杂志。初入编辑室的郑微岚,心中有一个秘密:他曾以“夏光”的笔名和海鸣长期写信通讯。在此期间,“夏光”的形象就在他笔下不断完善,慢慢生长。她是缪斯女神般的存在,她的出现给海鸣和微岚带来了光,却也同样带来了噩梦。

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费元洪透露,从2017年底第一次在韩国观摩原版演出,到2018年,该剧作为“韩国原创音乐剧推介大赏”受邀剧目之一来到上海文化广场,并以流畅严谨的叙事、特征鲜明的视听、深度沉浸的表演一举成为当年最具人气的音乐剧名作,再到2022年初正式首演,音乐剧《粉丝来信》的汉化之旅历经整整四年之久,可谓文化广场筹备时间最久的中文版音乐剧。

自2022年1月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以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走过20多个城市,演出70余场,足迹遍布北京、南京、深圳、青岛、重庆等等,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一片片闪耀星光,亦成为近年中文音乐剧市场中的口碑佳作。本轮上海站,《粉丝来信》中文版将迎来2023年度收官,而首演场更是值得纪念的第77场演出。

在2023年度演出收官之际,文化广场重磅推出首张自制剧目原声专辑黑胶唱片。本张原声专辑为舞台现场版,收录剧中12首经典曲目,每张专辑均含独立收藏编号,并包含歌词本、典藏海报等物料。在剧场之外,音乐剧《粉丝来信》中文版还联合位于虹口区的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举办周年特别活动——朝华编辑部秋日诗会,以朗读名家名篇、分享幕后故事与交换心仪书籍的形式,与热爱文学与舞台艺术的大众一起,回到故事开始的场域,回味台前幕后的细节。

  新卡加盟,《也许美好结局》开启沪上四轮演出  

如果说音乐剧《粉丝来信》展现了文化广场大剧场作品大气不失细腻、个性兼具理性的制作水准,那么音乐剧《也许美好结局》则延续了“小而美”的治愈与精良。

本剧编剧威尔·阿伦森(美国)和朴千休(韩国)于美国留学期间在纽约相识并开启多部音乐剧的共同创作。得益于创作者的此种跨文化合作,《也许美好结局》拥有不同于其他韩国小剧场音乐剧的质感与格局,在甜美的表面下,整台故事涌动着克制的忧伤与深沉的思考。故事背景设定在2050年左右的近未来,以为了帮助人类而研发的“helperbot(帮助型机器人)”为主人公,讲述了与人类极其类似的机器人奥利弗与克莱尔在受到人类抛弃后,因意外契机而偶然相识相知,并为了各自心愿一同踏上旅程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了解人类的情感,但在体会了“爱情”欣喜与甜蜜的同时,“分别”与“伤感”也随之而来。全剧通过机器人的视角起承转合,透露出创作者对于人情与人性的深刻反思和诘问。

秉承文化广场自制作品一直以来对出品的严谨要求,中文版的创制团队由原版导演、编舞、舞台设计携手国内多位优秀青年舞台艺术家合力组成,完美呈现了原作的一流品质。在2021年6月首演至今,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也许美好结局》中文版就完成了三轮上海站演出和全国十余个城市的巡演。

同时,本轮《也许美好结局》也将解锁全新演员阵容,音乐剧演员傅祥安、邵立君、王洁璐、张腾将携手郭耀嵘、张博俊、湛嘉丽、祝颂皓等首发演员阵容,共同书写触及内心的动人记忆。在延续清新与温暖的同时,也将继续把文化广场一如既往的高品质制作与细腻的情感表达传递给观众。

据介绍,在结束本轮上海站的演出之后,音乐剧《粉丝来信》《也许美好结局》明年将继续前往全国各大城市,带来数十场巡演,将这两部具有独特舞台气质与深切情感内涵的剧目呈现给更广泛的群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