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才能共同进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开幕
2023-11-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图

11月24日上午,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开幕,现场宣布了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成立。主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多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指出“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并强调应当加强对青年汉学人才的培养。

  ※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  

本次大会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中国取得的成就令全球瞩目。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关注中国,研究中国。

非洲中国学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中国学发展值得关注的版图。埃塞俄比亚是非洲中国学的重要力量,涌现出更多学习中文的群体,以及更多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学者。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表示:“非洲的中国研究正在发展壮大,埃塞俄比亚是重要版图之一。”

研究中国,就是深入研究最悠久的文明之一,深入了解语言、经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历史。莱索托前首相穆凯齐·马乔罗表示,要承认全球社会之间存在深刻的相互联系,承认来自世界各地学者们的宝贵贡献。

“中国作为一个无与伦比的文明发源地,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且还是一股积极塑造我们共同未来的蓬勃力量。通过持久的创造力、不懈的创新和持续的发展,中国不仅成为历史上的强国,而且成为人类进步进程中的开拓者。”穆凯齐·马乔罗说道。

罗马尼亚前总理阿德里安·讷斯塔塞注意到,中国正试图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把孔子、孙子等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中产生的新思想相结合。他还提到,世界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一带一路”倡议非常清楚地证明中国在理顺内部秩序之后,尽可能有效地为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  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宣布成立  ※  

开幕式现场还宣布成立了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据介绍,联合会是由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国学研究机构及学者专家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非政府间的国际性社会团体,旨在促进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国同世界的沟通与对话,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作为国际性社会团体,联合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经过前期筹备,联合会目前拥有73个创始会员,会员来自29个国家的大学、智库和科研机构,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总部设在北京。

联合会将组织开展中国学交流活动、专题研究项目、举办学术峰会、出版年度发展报告、资助学术出版项目、推广交流中国学研究优秀学术成果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加强对青年汉学人才的培养  ※  

大会主论坛在开幕式后举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中文系主任阿尤布·撒勒塔史有32年研究中国的经验,他指出,二十世纪初,几乎所有研究汉学的学者都是按照西方的看法来研究中国的,这无可厚非,但是研究应该要有自己的原则、方法和看法。为了更了解汉学,就要了解东方世界,那就应该要增强互相之间的了解。

阿尤布·撒勒塔史认为,为了推动开展更系统的中国研究,形成科学的、正确的研究方法,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汉学研究书籍与史料的翻译与传播,加强汉学研究图书馆建设以及对相关资料的解读,加强对青年汉学人才的古代汉语能力培养。

那么,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加研究中国的项目呢?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目前开设有跨学科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每年招收约110名新生,其中约20%来自中国大陆,80%来自海外。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何必介绍道,加入这些项目的学生在申请之前都与中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大约三分之一有与中国相关的学位或者课程辅修经验。他们希望把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学识与中国学教育相结合起来,通过形成新的观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视角,最终能成功取得相关学术成果。

  ※  “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  ※  

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图宾根中国中心主任、资深教授施寒微在演讲中指出,自十五世纪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始终在努力寻求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深入参与了全球文化交流对话。在规范和价值观方面达成相互理解,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前提。

儒家传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基石,其特点是尊重传统,同时又开放求新。立足于这一传统的视角,在中国踏上新“长征”,努力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如何进行参与和协商。“我们欧洲人也要开始一次长征, 我们应当向中国学习,就像中国向欧洲学习一样。”这一思想最早可追溯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著作《中国近事》(1697年)。该书将中国和欧洲并置比较,并强调欧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牛津大学中国发展与社会研究教授、英国汉学协会原主席雷切尔·墨菲出身澳洲,从小就与汉语结缘,高中毕业之后就背包游历中国。她指出,随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不断崛起,中国学在更广泛区域研究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中国学有助于促进社会科学的变革,丰富社会科学的内涵,实现“去中心化”。

雷切尔·墨菲认为中国学的全球化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广泛的区域研究在中国的崛起,中国学者在中国学国际期刊上的发表也促使中国学走向全球化。第二,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中国学课程的发展日益兴盛。第三,比较区域研究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要了解中国当前的国际地位,首先必须深入探究其丰富的历史遗产。”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哥斯达黎加历史学家乔赛特·阿特慢-波旁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学术合作对促进知识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言至关重要。高等教育和合作研究活动,为跨文化交流和填补不同文明之间的鸿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华指出,中华文明的历史原创性在于中华文明一贯以人、人类、人类社会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间的神明世界为本位,也不是以和人的存在毫无联系的物的世界为本位。“中华文明的这种历史原创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所有文明中唯一赓续至今而且历久弥新的文明。而且使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命运与共,成为我们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