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已成人类社区“常驻居民”,上海市最新“貉口普查”报告发布
2023-11-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貉,已经成为人类社区的“常驻居民”,11月26日下午,一份《上海市“貉口普查”报告》的发布,宣布了本市野保宣传月的闭幕。当城市变得更加生态,人类就必须要直面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问题,这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然趋势。这份报告的诞生,正是对这一方式的创新探索。

  野生动物出现是城市生态恢复的必然过程  

貉是犬科动物,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上海有栖息分布。2022年,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指导下,由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的“貉口普查”项目共邀请市民志愿者130人,调查了上海市松江区50个小区,产出首份《上海市“貉口普查”报告》。2023年,调查范围扩大至松江区、青浦区、闵行区,共计302人次的市民志愿者和来自九家单位的54位领队一起,调查了90个小区内貉的分布和数量,记录了小区环境和管理现状,并完成了社区居民访谈。

调查显示,貉已经全面适应城市环境,成为社区“常驻居民”。“不管喜欢不喜欢,不管是好还是不好,这件事情是我们不能改变的,就是它已经全面适应了我们的城市。”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表示。团队给26只城市小区的貉被戴上了项圈,发现它们在城市的活动范围就是一个9公顷的小区周围的边界,围绕着小区的围栏,这些貉已经变成了真真正正的小区“居民”。

从调查结果看,如果一个小区有貉,稳定生活下来,大概率在几年的时间内,附近8公里范围之内都有可能出现它们的身影。“我想这是它的探索精神,为了繁衍生息所形成的很强的生存能力。”王放表示,监测也发现,貉对人类的喜爱远远超出想象。比如它的出现不受人口密度影响,而城市社区的绿地、植被都对貉有直接的吸引力,有几个模型还能表明它们其实挺喜欢建筑物,喜欢城市的灯光,甚至挺喜欢城市的中小型道路。

“我们曾经觉得野生动物一定是害怕这些东西的,有灯光,有这些密集的路网,它们就跑掉了,建筑物比较多的地方它们会回避,但其实还真不是。很可能建筑物给貉提供了可以容身的沉降缝,很可能灯光让昆虫更多,让它们的觅食更容易,而城市的中小型道路已经成为它们快速扩散、寻找配偶、寻找越冬地点的一个高速通道,所以这些人类活动都在给貉带来正面影响。”

王放表示,当城市环境越来越好,社区绿地的比例越来越高,都自然而然会吸引到野生动物。“所以我们是做不到让城市变得更加生态,同时又没有野生动物,它们的出现是城市生态恢复的必然过程。”

  貉数量和密度阶段性下降显示出共存可能性  

今年的调查报告还显示,在松江、闵行、青浦三个区的 90 个小区中,40个小区有貉分布,有貉分布的小区比例为44.4%,与2022年“貉口普查”中40%被调查小区有貉分布基本持平。而貉的密度和遇见率相比2022年有所下降。

密度分析显示,有貉分布的40 个小区中,貉密度最低0.07 只/公顷,最高为1.66 只/公顷,平均密度为0.43 只/公顷,平均貉遇见率为1.15 只/公里样线。相较于2022年调查结果,貉在社区的数量整体上有所下降。2022年“貉口普查”中,社区环境貉平均密度为1.08 只/公顷,平均遇见率为2.80 只/公里样线。2023年“貉口普查”中,社区环境貉平均密度降低60.2%,平均貉遇见率降低58.9%。

大部分社区中,貉数量和遇见率出现回落。王放表示,整体而言,貉数量和密度的阶段性下降是积极变化,显示出城市野生动物和城市居民长期共存的可能。而这得益于大量科普工作的开展。2022年以来,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通过走访、科普讲座、设置科普宣传牌、发放科普海报及《上海城市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管理手册》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行动,总结并普及“四不”原则,明确提出猫粮及垃圾管理等建议,目标是控制貉种群密度,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共存。

“适度降低的社区貉密度意味着更少的人与野生动物冲突,以及更可持续的城市野生貉种群维持。”据介绍,2023 年“貉口普查”项目得到的社区环境貉平均密度和遇见率,虽仍显著高于郊野自然状况下貉种群平均值,但投诉案例已经进一步减少。“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希望能控制在1只/公顷,只要保持在这个数字以下,一般就不太会引起投诉。”王放告诉记者。

  野生动物保护需要社会各界协作  

什么样的情况会引起貉的数量增长?调查报告显示,投喂和垃圾管理不当,是局部地区貉数量不正常增加的主要诱因。

王放介绍说,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貉在上海的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显示出该物种具有比较强的扩散能力。但貉的数量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显示单一小区中貉的数量波动更多受小区特有环境与管理方式等因素影响。

多因素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貉在上海数量增加的过程中,猫粮投喂和垃圾管理不当是最关键的诱因,显著超过了植被、水源、光照等环境因子的作用。报告显示,貉适应城市环境后,人类活动和管理要素成为主要决定因素。同时,集中性垃圾处理设施管理不当如垃圾外溢对于貉数量增加的影响,远大于湿垃圾乱扔等个人行为,体现出守规投放、制度化管理垃圾的重要性。

报告也因此提出建议,要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对社区投喂管理。“减少投喂行为并且从制度上确保湿垃圾不落地,对控制居民区内貉种群数量、避免因貉种群激增引起居民与貉之间矛盾冲突具有重要作用。”上海市林业总站专业技术人员郑运祥表示,“不害怕、不接触、不投喂、不伤害”,是人类与城市野生动物的四点相处原则。此外,小区内的貉主要利用建筑物底层沉降缝搭窝,科学修补居民区沉降缝,同时在关键区域树立树牌警示,都可以避免人与貉近距离接触导致的意外情况。

“野生动物保护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到高校科研团队、社会组织、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等,都应当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城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郑运祥表示。

“貉口普查”项目正是这样一次探索。作为第一次在中国超大型城市通过公民科学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同步调查,这一项目探索了公众参与城市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的新模式,并于今年获得“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推荐。项目的部分核心结论如“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已被纳入到今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