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上交推出的这本手册体现了上海温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上海温度”再添一暖心案例。12月3日,在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上海交响乐团举办“让爱走进剧场”国际残疾人日特别活动,并引领行业之先,推出《特殊人群观演服务手册》,向剧场及全社会发出号召和倡议,共同关注残疾人士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上海交响乐团打造残疾人友好剧场的又一暖心举措,也是乐团为帮助特殊人群观演提供便利和服务上的主动跨前一步。“音乐是联结世界的语言,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它能点亮人们心底的爱,并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特殊人群无障碍地聆听音乐,感受关爱,让爱走进剧场,这就是这座城市温暖的地方。”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告诉记者。
近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了《2023中国“演出+旅游”消费趋势报告》,一项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累计观演人次达1.11亿。然而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特殊人群的观演需求不应被社会所遗漏。
“平等、参与、共享”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如今,设施先进的剧场已经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提供优质演艺资源的同时,如何让特殊人群消除顾虑和担忧,走进剧场,享受艺术的拥抱,是所有从业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海推出的这本《手册》,详细罗列了从购票、出行、演出现场直至观演结束,乐团所能为特殊人群观众提供的一系列各项服务。只需一个电话或一封邮件,即可得到工作人员全程一对一贴心、周到的引导。
《手册》中将特殊人群观众分为视觉障碍、行动障碍、语言障碍、智力或心理障碍五个类别,给出细致且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如提供轮椅及辅助器具,设置无障碍车位、无障碍通道及无障碍观演区域等。不仅如此,乐团还将为每一位来到上交音乐厅的残疾人士配备“爱心服务铃”,观演过程中如有任何需求,按下服务铃,工作人员即可立即响应给予协助。
特别活动日当天,上海交响乐团联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徐汇区残联、华山医院、卢湾辅读学校、梵克公益等社会力量,为残疾人士打造了丰富的主题演绎活动,以及“我身边的非遗”徐汇区残疾人非遗主题摄影展和“我们的世界”孤独症儿童画展,并在现场提供残疾人就业、创业指导及健康咨询等便民服务,给初冬的上海平添一抹暖意。
其实这种温暖的场面在上交音乐厅内时有发生。自2014年搬入新厅以来,不仅上海交响乐团有了自己的“家”,复兴中路1380号,也成了无数乐迷和观众心中的一个“家”。在这里,有音乐,有故事,也有爱。乐团始终将帮助特殊人群观演视作日常的重要服务。
29岁的盲人杨子函是位古典乐迷。天生的视力障碍并未熄灭他对生活的热情。10多岁时,他就跟着录音自学起竹笛,之后又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到剧场听一场音乐会,是他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平均一年要听上四五十场。2019年,杨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第一次走进上交音乐厅。乐团观众服务组工作人员王刚无微不至的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来二去,两人结下对子。现在杨先生每每到“馄饨皮”,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在门口等候,一路陪同。“以前都是家人陪着来上交,现在我可以放心地一个人出行了。这份体贴消除了我所有的顾虑。”杨先生说。
上海交响乐团真诚期盼更多特殊人群能够走进剧场,一起分享音乐的“幸福味道”。2021年,乐团曾邀请200多位残疾人士走进音乐厅,开启一次盼望已久的古典音乐之旅,当时新成立不久的“1380小红人”为残疾人士提供了现场服务,汇聚起一道红色暖流。
“1380小红人”是上海交响乐团志愿者服务队的别称,这支由大学生、公司白领和退休人士组成的队伍,已累计服务超过450小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冬,每场演出都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近期,乐团还组织了“1380小红人”开展特殊人群观演服务专项培训。公司白领、“1380小红人”沈丽期待,“希望我们真诚的服务能给所有人带去温暖。”
周平透露,目前《手册》盲文版正在加紧制作中。此外,乐团还计划对官网及小程序进行无障碍功能适配,最大限度为特殊人群观众提供便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