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乡村 美美与共
由村办食堂改造的美术馆面积不大展品却很丰富。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古镇一景。
村里的美术馆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容易接触到艺术创作。
在金山区枫泾古镇东栅农兴村里,藏着一家名为“日木三石”的美术馆,11月底开启了最新展览——“对镜如窗”跨界艺术展,绘画、雕塑、观念装置,艺术展通过窗与镜的概念,探讨艺术的多样可能。
在日木三石美术馆里,艺术家办展览、谈艺术;村民观展、学习,于美育中得到精神的滋养。无论是美术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融合,或是馆长朱泓彦与村民的和谐共处,还是美术馆与农村间共鸣的精神内核,美术馆的一切都与枫泾农兴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林千惠
美术馆进乡村,艺术成为抓地力
日木三石美术馆运营者朱泓彦最初选址农兴村,是被村子的气质所打动。作为中国女性艺术家联盟上海会长、国际新骑士艺术家联盟成员的她,长期生活在上海。建设美术馆,完全是出于她自身的情怀和理想。
当朱泓彦来到农兴村,便被其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深深地触动了。村子紧挨枫泾古镇,而枫泾古镇古时位于吴国和越国边界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古镇未被过度开发,保持着朴实而宁静的样貌,“脚踏实地,朴实无华”,也与她希望的日木三石美术馆本身的气质不谋而合。
环境给予朱泓彦留在这里的理由,而农兴村村民的回应则令美术馆与乡村更为心贴心。日木三石美术馆所在地原是村办食堂,要将100多平方米废弃地改造为美术馆并运作并非易事。美术馆得以在乡村里焕发蓬勃生机,离不开村民的支持。从村长李风到淳朴的村民,他们给予的帮助让朱泓彦记忆犹新。“建美术馆的时候,村里帮我们换门窗,每一次举办新展览,村长都会到现场支持我们。”朱泓彦说。她筹措一些展览时,李风还会前来协调帮忙,而村民平时也时常走进美术馆看看,给朱泓彦送来自家种的蔬菜,这种互帮互助的朴实精神令朱泓彦难忘。从朱泓彦对理想、情怀的实践,到村中的大力支持,日木三石美术馆的建设和发展是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农兴村是个征地村,此处的农民并不参与耕地,少有农作。在朱泓彦看来,美术馆可以作为支点,在农民和土地缺少联系的当下,将艺术作为抓地力,吸引村民,让村民参与到艺术当中,从艺术中获得新的创造力和灵感。
艺术家与村民相遇于先锋展览
眺望乡间,优美的风景映入眼帘,日木三石美术馆幽静地融入景色之中,而踏入美术馆内,缤纷多彩的艺术画作镶嵌于墙上、摆放在地边,组成一个美丽却不繁杂的艺术空间,感受到艺术生命的活力,体验到艺术精神和乡村的融合。
质朴、美好、自然,是日木三石美术馆给人的感觉。这里举办过不少展览,“踪迹——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联展”“上海在线——当代艺术邀请展”“艺术双个展——风在时间的褶皱里”“2023觉醒 再塑 超越——当代艺术邀请展”……一次次先锋的展览,在农兴村中盛放,艺术家纷纷前来,话题围绕艺术展开,而村民也兴致勃勃地在画前停留,欣赏画作,交流自己的看法。有时艺术家和村民一起聊天,不同的群体为了艺术聚集到一起,村民也会对朱泓彦提出自己的艺术理解。“村民走进了家门口的美术馆,他们特别感兴趣,还会跟我描绘,通过那些抽象画进行的联想,有些想法特别有意思,我都没想到过。”朱泓彦说。本真的腔调,为美术馆的艺术增添全新、别样的理解。
除了村民来观展,很多城里人也会远道而来打卡。每每开展,美术馆总是人山人海,挤满了参观者。不少人询问朱泓彦有关农兴村的趣闻,有艺术家想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这里,也有都市人夸赞艺术展览品的出色,而朱泓彦觉得,正是由于美术馆和乡村、自然的相融,才让日木三石美术馆的艺术令人动容。“在农兴村,我可以沉下心来真正去想艺术的意义、艺术的宗旨、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朱泓彦说。
在朱泓彦看来,日木三石美术馆和农兴村的融合是无声的,在艺术气质上存在着相通的地方。她介绍,枫泾镇原本就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金山农民画与美术馆文化艺术有着相通之处,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农民画反映了村民的生活观念与艺术观念,汇集了农民精神和个性,农民画阐释了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只有有了大自然的滋养,扎根土壤,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艺术才会长成参天大树。“而具有批判性的现代艺术需要的正是这极具原始生命力的艺术滋养,以此加持艺术的延续性,我觉得两者是既互相联系又相互融合的。”朱泓彦说。
在农兴村运营了一年多的美术馆,让朱泓彦深深感到,城市的钢筋混凝土遏制着艺术家,而野趣、生态、自然给予了美术馆和艺术以力量。
美育融入美术馆,是给予更是教育
“我觉得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朱泓彦说,她对于“美育”的重要性深有体悟,“美育能带动人的创作力,激发人的想象力。”
日木三石美术馆一直以来都有力地践行着这点。自开馆以来,每一次艺术展,朱泓彦都尽心而为。全国各地的艺术家都有风格不同的艺术作品,她以严格的标准,从大量优秀的作品中挑选出她认为最好的部分,将作品带至美术馆进行布展。艺术资源不仅仅属于专业人士,更需带有社会美育,让村民走进美术馆,通过每一次不同主题的展览激发不同的思考,为村民带来“润物细无声”的公共艺术。
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朱泓彦捕捉到村民的艺术需求,也主动面向村民开展了一系列艺术教育相关课程。此前,她开展过艺术普及课,从传统文化出发,和村民共同探讨名著,挖掘美的概念,分享阅读感悟。如她通过《红楼梦》里描写的潇湘馆的窗纱来考究古时候的艺术审美,挖掘艺术之美,而村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给予了朱泓彦惊喜,比如她鼓励村民进行拍摄创作,而他们呈现的拍摄视角具有别样的想象力:“实际上,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质朴的村民可能就藏着独具一格的艺术视角。”
谈到未来的计划,朱泓彦有许多想法。她希望以更别样的形式,将“美育”和美术馆相结合。在策展上,她会寻找更多优秀艺术资源,为农兴村带来形式多样的展览。此外,她想继续与村民联动,更贴实地把艺术融于乡村,就如面向村民发起手机摄影大赛,让村民在拍摄中感受摄影的艺术魅力;在丰收时和村民一起体验草编,感受土地的力量;将装置艺术带进农村,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教村民感受书法、国画等。“甚至他们若能产出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我会鼓励他们去参展,我觉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在朱泓彦的计划里存在着无数可能,美育不仅是提供艺术作品,更是给予教育,让受教者能从中成长、感悟。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林千惠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