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和音乐融合得如此美妙,来听这场独特的室内音乐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当美术和音乐相结合,这完美诠释了艺术的相通。今天上海九点水美术馆的树屋官就举行了一场“光与声 视与听”的现代室内音乐会。静止的绘画,流动的音乐相得益彰,毫无违和感。上海艺术家们的最新实践让观众颇为惊叹。
难得的是,这场音画室内音乐会的所有作品均为原创。音乐出自上海音乐学院7位青年作曲家之手。包括作曲家王瑞奇的“《生生不息》——为六件乐器而作 ”、倪辰康的“《为九只长笛而作》——为九只长笛而作”、何佳宁的“《四月天》—— 为丝弦五重奏而作”等。而绘画则来自上海九点水美术馆正在举行的“吉檀迦利”沪上青年艺术家联,六位参展艺术家基本上都是80后和90后,他们近年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
当然显然,这场“光与声 视与听”室内音乐会不是简单地拉郎配。在音乐和绘画之间有着充分的互动。这不仅是年龄上的相通——7位作曲家和6位画家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相仿的年纪使得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相近的认识。同时,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之间也有某种呼应——这次展览的作品包括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不同形式,而音乐作品则小提琴独奏,丝弦五重奏、 弦乐四重奏等。视觉与听觉的各种交叉重叠,打开五官,享受美的世界。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它一定是能够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音乐会策划人、作曲家王瑞奇表示:“当代艺术作品本身就有一个阅读时间和空间的感受,所以这与现代室内乐的形式是接近的,共通的,我想这会是很有意思的一种体验。”
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九点水美术馆馆长陈君达告诉青年报记者:“艺术原本就是相通的。比如这次展览上一些看似光怪陆离的画面,其实来自于古典主义的光影、浪漫主义的色彩和不同媒介碰撞冲突而形成的戏剧性空间效果,而此次音乐会上也有描绘光影、强调空间感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在他看来,很多人会觉得当代艺术看不懂,现代音乐听不懂,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感受它。
“艺术原本就是相通的。比如这次展览上一些看似光怪陆离的画面,其实来自于古典主义的光影、浪漫主义的色彩和不同媒介碰撞冲突而形成的戏剧性空间效果,而此次音乐会上也有描绘光影、强调空间感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本次《吉檀迦利》展览策展人、九点水美术馆馆长陈君达表示:“很多人会觉得当代艺术看不懂,现代音乐听不懂,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感受它。我相信这次在艺术现场举办音乐会,会让观众有一个全新的感受。”
据悉,九点水美术馆树屋馆以其自身独特设计,成为具有巨大潜力和空间可能性的艺术实验场,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参与其中。这场现代音乐会开启了九点水美术馆跨界合作新模式,也给周边社区市民带来了全新的文化沉浸式体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