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生科学梦想,“科普校园行”10年1074场讲座助力校园科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
“去年我没有获奖,但我热爱科学,坚持热爱是科学精神的一个层面,所以我今年又参加了活动。”昨天下午,“科普校园行”十周年庆暨2023年总结颁奖活动上,来自上海市同洲模范学校九年级的杨润霖同学获得了第二届长三角中小学生科普科幻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他表示,这次获奖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会继续参加活动,并寻找自己的科学方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了解到,自2013年以来,“科普校园行”活动十年间开展了1074场讲座,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在上海中小学校园里落地,为广大中小学生点亮科学梦想。
2013年,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校园行”活动正式启动,以传播科学知识,传承科学精神为活动宗旨,通过汇聚社会科普资源,建立报刊网立体的媒体传播,与时俱进创新科普形式和内容,助力上海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每年,“科普校园行”都会根据科学热点和社会热点调整讲座主题和选题,提供更有时代意义的内容。今年,“科普校园行”共完成73场讲座,吸引了超过三万中小学生参与。而十年间,“科普校园行”总计输送讲座1074场,覆盖了全市十六个区的近300所学校。
自2022年起,“科普校园行”活动还走出上海,开展了“长三角中小学生科普科幻作品征集活动”,其中,今年的活动共收到近120所中小学校的积极相应,参评作品千余件,经专家评选,共有150件作品获奖,其中30幅以元宇宙为主题的获奖科幻画在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展出。
“十年来,活动的主承办方携手校园内外的单位和专家,一直在不断探索青少年科普的最佳路径和方法。”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说,今年“科普校园行”活动新增讲座选题10个,至此,讲座选题累计超过150个。除了不断优化科普讲座外,“科普校园行”还着力改变了送讲座进校园这一单项输出方式。2023年设计实施了5场“探秘科学现场”实践活动,小科迷们在科学家的带领下去给白玉兰体检、去共青森林公园观鸟、去航海博物馆探秘,初步打造了“送进去走出来”的双通道科普模式。
高水平讲座及高质量活动的背后,还有百位科普巡讲团专家的有力支撑。十年来,在“科普校园行”活动发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和褚君浩的引领、感召下,一批又一批专家加入到校园科普的队伍中来,从最初不到70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的马楠老师至今记得2021年自己在宝山区罗南中心校讲座的情景,她将一架飞机模型带到了现场,同学们围在飞机模型旁热烈地讨论,分享自己想要驾驶大飞机翱翔蓝天的梦想,“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无数个未来航空人的模样。”
科学家和师生们的双向奔赴,也结出了科学普及的甜美果实。2015年9月,辰山植物园刘夙博士在文来中学讲座现场,邀请同学们以中文为一种来自美国西部加州山区的花命名。经过热烈讨论,“素玄花”这一古典诗意的名字脱颖而出,这是上海高中生首次成功为植物进行中文命名,也是“科普校园行”活动的闪亮成果之一。
东门中学校长沈晨坦言,科普校园行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与科学前沿更密切接触的平台,为教师们注入了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的动力,也帮助校园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氛围和科普文化,“一场场知识盛宴,给了我们莫大的帮助与启迪。”
“科普工作是每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校园行’活动创立之初,我曾经说过,科学创新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同事加入到科学的洪流中来,科学长河的奔流不息靠科学家一代又一代的代际转移来实现。”杨雄里院士说,十年间,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在不断成长,“他们一定会比我们做得更加出色,也将会为我们中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