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握高考的命题依据与命题逻辑——基于《中国高考报告(2024)》的高考作文备考建议
上师大康城实验学校 高级教师 程立海
2023年11月中旬发布的《中国高考报告(2024)》(徐尚昆 杨汝岱 郝保伟 执行主编;新华出版社)中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主要依据,也就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这在近年来高考综合改革和高考命题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无疑就为高考命题指明了方向,高考作文也不例外。
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素养”
《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要求:高考命题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素养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就高考作文来说,体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请看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乙卷: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均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这道作文题就高度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以文载道”“以文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写作时,需要将所给的两则材料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立意:阐释和论证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简言之,利他方能幸福,合作方能共赢。只有具备家国的大情怀,才能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因此,行文时要围绕“利他、合作、共赢”(即材料中的“春满园”)等主题,侧重写走向共赢的路径,即利他、合作,也可从立足多样性,尊重个性化,体现“自己与他人”“部分与整体”的关联,体现思辨色彩,立意应昂扬向上,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从“核心价值金线”出发理解
该报告从“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出发,引导师生对高考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并且,无论全国统一卷还是分省卷,试题均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典型特征。具体来看:
第一,“核心价值金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以2019年上海高考题为例: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本题旨在以倾听音乐为由头,启发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书写对事物的认识、思考和感悟,从而体现出对“中国味”应持有的正确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能力素养银线”考查多方面能力
第二,“能力素养银线”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先看2023年上海高考题: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道题,即为考查学生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引领考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省思个体生命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出对青年人精神成长的关怀和引导。
考查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境载体串联线”是指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将其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就是明显例证: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道题,具有真实的情境设置。题目情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第一句,提出围棋中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第二层为二三四句,从专业的角度对三个术语进行解析,可以简单理解为“正规下法”“精妙下法”“受损下法”,对比泾渭分明;其余为第三层,从初学者的角度对三种下法进行辨析,指出其优劣,从而提出了忠告和建议。从层级关系上看,三个层次是递进的关系;总体来看,第三层是本次写作的重点,也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切入点,即考生要结合围棋下法中“本手、妙手、俗手”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从围棋下法出发,又不止于此,考量这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有益启示。
这类试题,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进行新解释,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情境”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出现34次,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出现43次。对此,应引起师生的格外关注。
问题导向,任务驱动
第四,“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和要求,也是衡量高考命题质量的重要标尺,同时还是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有关高考命题建议的关键指标。
2022年天津卷作文题就具有此类命题的特质: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指向寻常百姓生活,却又融合了生活哲理和家国情怀。烟火气,是指烧煮食物的气味,是指世俗生活,是指平常百姓的家庭生活,在题目中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考生可以写一次家庭的节日团聚,表达对亲情、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写一个关于家庭的平常故事,体现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可以写一个我与家庭的温馨故事,体现家人的守护、奉献、担当;可以写亲情的可贵,可以写家人的守护、奉献、担当,可以写家庭的社会责任与意义等。
一言以蔽之,202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考作文命题将依然延承和坚守“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和“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命题特征与导向,深化学科素养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优化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进一步加大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应用性,积极引导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
上师大康城实验学校 高级教师 程立海
来源:学生导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