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台14条举措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2023-12-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日前,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上海市关于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12月19日下午,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新闻通气会,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

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计20个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据介绍,在国家部委的支持下,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设施共计20个,涵盖光子、物质、生命、能源、海洋等多个领域,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为全国领先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设施长期支撑国家及本市前沿基础研究,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例如,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是目前我国用户最多、开放度最高、综合成果最显著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为700余家科研机构和6.3万名企业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年均达4500人次,与欧美同类光源相当。此外,光源二期线站现已全面建成,今年用户预计可达近万人次。

重大成果方面,我国科学家利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设施在全球首次实验发现外尔费米子等3种新费米子态;在全球率先解析新冠病毒三维空间结构,助力华堂宁、民得维等多款国产创新药上市;支撑解决了单原子催化、纳米限域催化、高性能碳纤维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力推动了重大成果产业化。

为进一步发挥设施的创新引领作用,保障设施高效建设与稳定运行,建立健全设施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设施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强化设施人才留引,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关于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

出台14条举措助力,总额最高3亿元支持

据介绍,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共包含14条举措,涵盖促进设施多元化投入和高效建设、保障设施稳定运行和开放共享、加强设施支撑和服务本市产业能力、做好设施关键要素保障等几个主要方面。

促进设施多元化投入和高效建设方面,组建市级用户咨询委员会,加快推进设施建设前期工作,鼓励多元化筹措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究。强化设施建设全过程跟踪协调服务。其中,为支持新开工设施根据需要联合企业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提前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原则上最高80%、总额最高3亿元支持。

保障设施稳定运行和开放共享方面,一是探索建立设施市场化收费和企业用户补贴机制。加大企业用户使用设施的补贴力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用户通过“科技创新券”降低设施使用成本,研究进一步提高支持力度;对于未纳入“科技创新券”适用范围的企业用户,原则上给予每年最高50%、总额最高100万元补贴。二是建立设施分类评价和奖励制度。将设施根据主要功能和服务对象进行分类评价管理,实施“以奖代补”激励,对于达到一定指标的设施,原则上按照15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三档分梯度给予奖励。三是支持设施提升服务能级及开展预研。

加强设施支撑和服务本市产业能力方面,一是鼓励设施配套建设用户装置。二是加强对用户装置建设的配套支持。本市对符合规定的用户装置给予最高30%、总额最高3000万元的投资补助。三是推动用户装置加强对外开放服务。用户装置的运行管理和开放共享由设施依托单位统筹管理,原则上获得本市投资补助的用户装置应提供的公共机时不低于总机时30%。

做好设施关键要素保障方面,一是强化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二是健全设施工程人才创新激励。设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卓越工程师奖励计划”,对在设施建设和运行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人才,原则上按照每年每个设施最多3人、每人最高20万元给予奖励。三是推进设施与产业的服务对接。

下一步,上海将持续打造一批大科学设施集群,围绕设施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完善共享机制,优化开放服务,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便利度,加强资金和政策配套保障,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更好助力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