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这位外卖骑手的痛,正是社会治理的着力点
2023-12-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很多人被一则暖心又心酸的新闻刷屏了。为避让逆行行人,外卖骑手向建军失控撞向护栏而受伤。此情此景恰好被附近的几名复旦大学学生看到,他们把向建军送到医院,并为他的医药费积极奔走,向社会呼吁。

面对亟需帮助的陌生人,几名复旦学子没有丝毫犹豫,及时伸出援手,还想方设法为他解除后顾之忧,一名学生甚至垫付了医药费。年轻人的善意和担当,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增添了几分暖意。然而,当事人向建军的表现又令人感到心酸。这位42岁的外卖骑手出事后的第一反应是“不要打120”,就医后由于一时凑不够手术费,又签下“拒绝住院,后果自负”后离开医院。

年轻人的暖心帮扶和外卖小哥的心酸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也引人深思。

这当然有主观原因。向建军出身普通农家,没有兄弟姐妹,至今未婚,父母也已离世。加上身处异地,没有朋友,某种意义上,在上海打拼的他成了一座信息闭塞的“孤岛”。除了送外卖,他不大与人接触,不清楚社会的保障制度和救济措施,本着纯良本性,出了事宁愿自己扛,也不愿麻烦别人。当学生劝他动手术,他表示“不想再为社会增加负担了”,就是这个道理。

但客观原因也不应忽视。人都是理性的,谁不知道受伤了要遵从医嘱,接受治疗呢?向建军之所以顾虑重重,恐怕还是经济状况的不宽裕和救济体系的不完善所致。作为外卖骑手,他积蓄有限,经不起消耗;作为外来人口,又游离于城市救济体系的边缘。帮扶向建军的复旦学子发现,由于没有户口,他的房子是租的,街道和社区都无法为他提供救助资金。

可以说,是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向建军令人心酸的种种举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一时一地的个案。临沂大学文学院教授邢斌于2022年冬在山东临沂跑了一个月外卖,从他的调查可知,外卖小哥很大程度上处于平台与社会的“管理系统”之中。真正驱使他们,决定他们收入乃至命运的是严密而冷酷的算法以及各种社会规训。算法和规训将他们与真实世界隔离,变成原子化的孤岛。真实世界的保障救济措施也很难打破大数据的壁垒,把这些孤岛连接起来。这也强化了向建军们的孤独感和无力感。

对此,既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都有,那就要双管齐下。首先,从政府到社会再到个人,应该帮助向建军们走出信息闭塞状态,让他们了解自身权益、明晰救济渠道,真切感受到外部的善意和温暖。有时候信息就是力量。

实际上,这几年社会为外卖骑手做了不少事。向建军送餐的杨浦区,为外卖骑手布局了数百个服务站,普陀区开设全国首家骑手公寓,各团组织也联络社会力量开设了不少小哥驿站。但如果针对向建军这样的骑手极端困境,能有稳妥有效的帮扶机制,是需要更进一步的。

同时,救济制度也要更加完善,能够覆盖到城市的各个群体,特别是要有的放矢,建立针对新经济形态就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障。

外卖骑手是城市日常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者。然而,由于地域差别、视野局限,以及知识和应对方式的匮乏,往往使他们难以有效地自我保护。在个人能力达不到的地方,保障机制托一把、爱心人士扶一把,是良性社会的应有之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