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敦煌邂逅星空,上海天文馆开启新临展
2023-12-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敦煌的古老文明中,隐藏着璀璨星宿的浪漫。当敦煌邂逅星空,将引起怎样的一段对话?是营造千年、丹青描摹的日月映诸天,是尘封千载、笔墨浸染的玄象历众星,抑或是历尽千帆、心神凝望的沧海泛今辰?今天起,在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就可步入这片“敦煌星空”。这也是上海天文馆与敦煌研究院共同推出的冬日新展。 

  == 看敦煌文化中的星空宇宙 ==  

作为天文馆首个自主策划的临展,“敦煌星空”展览以繁星入梦,步入敦煌,游历壁上丹青描摹的宇宙万象,博览洞藏笔墨浸染的玄天众星,是一次敦煌与星空的邂逅,一段故地与今辰的对话,一场科技与文化的盛宴。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介绍说,这次这个展览是敦煌研究院和上海天文馆共同合作的一个成果。“敦煌星空”的“星”,一方面是展览地点是在天文馆,另一方面是敦煌壁画中有很多关于古代天文科技的图像和史料,某种意义上也是把人文和科技,把古代和现代结合起来,通过星象天文,将看似好像比较遥远的两个地方紧密结合了起来。

日月是地球亲密的伙伴,也是人类文明共同的母题。敦煌石窟保存了丰富的日月图像,不仅再现了华夏先民对日月的理解,还展现了不同地区间日月形象的交流与互鉴。在敦煌石窟中,乘马车的日神与乘鹅车的月神最早出现在6世纪前半叶。它们见证了希腊、波斯、粟特、印度与中国之间多元文化的交流。

现场展示的莫高窟第285窟东披壁画复制品中,也描绘了人类对于天空诸神的想象。285窟是莫高窟中现存最早有确切年代记录的洞窟。洞窟窟顶四披上绘有想象中的天空诸神,佛教题材、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交互杂呈。现场展示的是洞窟主室东披局部壁画,中央绘天人共举莲花摩尼宝珠,两侧移植了伏羲、女娲的传统形象,象征日月。此外,图像中还绘有飞廉、飞天、乌获、十三首瑞兽等。

星辰是夜空盛开的花朵,也是人类多元文化的见证。五星、十二宫、二十八宿,它们源于天空,融入信仰与想象,幻化成型。在敦煌绘画中,东西方的星空符号再次相遇。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壁壁画复制品就是其中一个代表。61窟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主持开凿的大型洞窟,窟内主尊供奉文殊菩萨(现已失),俗称“文殊堂”。甬道经西夏(一说元代)重修,并在南、北两壁绘制了炽盛光佛与星象图,留有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供养人题记。两壁的内容和画法大体相同,因部分曾被沙淹没,壁画均有缺损。现场展示的南壁壁画,绘有炽盛光佛、九曜、黄道十二宫其中九宫及二十八宿。

天地、宇宙、星辰等等元素,在敦煌大量可见。天地是宇宙时空的一隅,也是人类反复思索的问题。观点的表达不只在文字之间,还付诸于艺术。美轮美奂的敦煌藻井就暗藏玄机,蕴涵着古人关于宇宙天地的哲思。

莫高窟第17窟,即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洞窟中藏有公元4至11世纪的各类文献资料及文化艺术品约五万余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等领域。由于特殊历史原因,目前它们流散世界各地。在藏经洞发现的数万件文书中,保留了大量中古时期与天文相关的各种文献,其中包括星图、星表与星占书、历法文书、佛教天文书等,历经千年尘封,直至1900年重现天日。

现场展示的一幅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全天星图复制品,被称为“敦煌星图甲本”。星图内容应为初唐时期创作,经后世年代较晚的人重新抄录于此卷。此抄本从右自左由13幅星图和50行文字组成,绘有257个星官,共计1339颗恒星(一说1359颗),其数量远远超过同时期及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欧洲星图和星表。英国学者李约瑟曾高度评价它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科学星图”。

据介绍,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研究和总结古丝绸之路上科技与文化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推动科普走深走实。今天,上海科技馆与敦煌研究院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除了正式开放“敦煌星空”临展外,后续还将在学术层面,如在天文知识研究普及、敦煌东方学、古代天文之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一些具体的合作。张元林表示,双方还将在数字化上开展技术合作,并针对青少年知识普及方面展开多项创新合作。 

  == 开启两个月冬季天文嘉年华 ==  

作为历史上的24节气之首,天文学意义上的新年,从“冬至”这天起,北半球的长夜就做好准备,迎接阳光回归的脚步。在冬至来临之际,上海天文馆也发布品牌系列活动“冬季天文嘉年华”,活动为期2个月。

今年夏季,天文馆围绕“注重公众服务提升,强化科普资源供给”,向公众推出了“线上+线下”“馆内+馆外”相结合的夏季嘉年华品牌活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科普效果。冬季天文嘉年华,不但将大家喜爱的“银河讲坛”“星空音乐会”等品牌活动进行深化,更是持续拓宽形式、丰富载体,陆续向公众推出17项多种体验形式的科普活动。

为打通天文科普的“最后一公里”,作为今年的新品牌,“邂逅星空”路边天文活动一经推出得到了观众的积极反响。通过现场体验不同类型的天文望远镜和科普讲解,引导公众观测日月星辰,仰望浩瀚星空。今年冬季,天文馆将持续优化和丰富“邂逅星空”的活动形式,进一步扩大优质科普资源的覆盖面,满足公众观星体验的愿望。

为期8天不间断的“福星耀春——龙年大吉”春节特别活动也将“龙”重登场,将冬季嘉年华活动推向高潮。围绕展区主题内容和传统节俗,精心推出“天文诗谜特别活动‘龙星启曜’”“天文说书快闪活动”等线下活动,打造互动式科普演绎和沉浸式节日氛围;线上首次播出《牵星过洋》科普剧,让大家在欢度春节的同时,也能享受科普大餐。

围绕科艺融合,上海天文馆全新推出漫游天文馆活动(SAM·MUSE WALK)。着眼“天文+建筑+艺术”,追赶城市漫步(Citywalk)潮流,从科学与设计的角度带领观众解读天文馆的“网红”打卡点,引导观众了解本馆建筑设计巧思,领略建筑之美,打造上海天文馆专属的漫游活动。

结合冬季天文嘉年华契机,天文馆策划推出“携守暗夜共饮星辰”暗夜保护星空摄影展,通过现场展出和专家解读的方式,让观众感受浩瀚星空的无穷魅力,向公众诠释保护暗夜的重要性以及可行的照明改良措施,进一步呼吁大家用行动支持暗夜保护。

此外,作为国内天文研究与普及教育的主力军,天文馆积极搭建与高校的沟通桥梁,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星苗”天文前沿创新教育论坛,辐射长三角地区,旨在打造中学天文创新教育资源的分享平台,帮助中学师生了解天文学前沿领域发展,并为天文指导教师提供交流渠道,吸引更多青少年接触天文、了解天文,投身天文事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