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上海高校最好成绩,复旦上医学子勇闯AI交叉领域解决临床医学难点
2023-12-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李蕙兰 记者 刘昕璐

“任何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都应该找到当下痛点,而不只是在表面下功夫。”复旦大学本科生团队项目“循数医疗——临床专病自动化,单病种管理平台”负责人王玉涛,回想起一路创业历程后说道。近期,王玉涛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中从151个国家和地区421万个项目里脱颖而出,在“本科生初创、成长混合组”中获得金奖第一名,排位赛第一名后晋级冠军争夺赛,最终以总分第三斩获总决赛季军。这也是上海高校迄今获得的最好成绩。

◆ 直击痛难点 ◆

  让临床医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更高效  

上海赛区此次最终获得18项金奖,其中主赛道11项、职教赛道1项、红旅赛道4项、产业赛道2项。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赛区在产业赛道上实现金奖突破,复旦大学本科生团队“循数医疗”项目首次在全国四强赛中胜出,与上海交通大学推荐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项目“变废为宝”共同闯入冠军争夺赛,成为仅6支入围队伍之一。

自2017年开始,王玉涛团队就在学校社会各方支持下,勇闯医科AI交叉领域,坚持、再坚持,最终成功建立大规模病程干预时序性知识图谱,切实解决了临床医学实践中的痛难点问题。

“我在临床期间发现,医生在管理患者方面效率较低,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机械重复地进行电脑操作,我当时就在想,是否开发一个管理工具,帮助医患高效沟通呢?”很快,复旦上医学子、2013级华山医院临床医学专业王玉涛便把想法落实成行动,依托复旦创新创业学院、团委青创中心等各类校园平台,他和同窗、华东医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张鑫并肩,招募初创成员,也结识了2018届物理学系毕业生周阳等校友,构成了初期团队。

在初期探索期间,王玉涛团队围绕单个病种的管理流程,从病例书写、信息下达到进行会诊、病情反馈等,他们建立了数字化管理体系与相对应的软件产品。“可能是运气比较好,产品在市场上的接受度较高,于是创立公司,将项目产业化,一步步下来也成长许多。”王玉涛讲述创业初期历程。

临床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导师不仅传授诊疗知识,还指导项目组成员发现问题、打磨数据集,并且联手攻关各类课题。在华山医院临床、科研、教学、行政导师的多维度帮助下,团队攻关了一个又一个核心技术难点、积累了处理海量医学数据的能力和经验。

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智能复杂体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室、智能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院等也给予了团队深入了解前沿技术、趋势和思想的机会,大量的技术指导帮助项目团队快速成长为创业者、行业领域专家。团队与华山、协和等全国顶尖医院和世界知名药企,与临床学科共建了100多种专病数据库,整理高质量临床数据,并与复旦大学李骏院士团队合作,建立大规模病程干预时序性知识图谱。

◆ 坚守初心 

  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病  

从本部4号楼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王玉涛在复旦科技园注册了第一家公司,获得专业孵化器支持。创业平台为他引荐导师,传授路演融资、商业模式设计、团队构建、风险规避、财务和法务、行业前沿技术等经验,学校给予场地租金补贴、校园宣传,一个志同道合的创业团队日渐形成、壮大。

项目团队还经历了“两起一落”。在校期间,王玉涛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复旦云锋创业基金,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他们又获得了一笔融资,这使得队伍很快壮大起来。“我是真敢闯,真会创,我们团队勇于打最硬的仗,啃最硬的骨头。”王玉涛回顾自己成长历程,感慨地说。

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项目团队融资出现了缺口,在资金紧缺、外部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他们的办公室从创业孵化器转移到小区地下室。“当时团队成员都还没毕业,学生时代的我们总是不服输,”尽管团队成员已经寥寥无几,仅剩下几名初创成员继续坚持,“卯足劲向前冲,我们是真的想要推进临床医学数字化,实现当年的初心。”在几名成员一年的努力下,公司终于重新回到正轨,产品更新换代后也获得了新的融资。

“从校级、省市级的初赛、复赛一路晋级,站到国家级各赛道金奖第一名比拼高下的平台,要说内心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的底气来自于复旦大学的师长、创业伙伴的强大支撑。”王玉涛说:“团队的理想是丰满的: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病。不论现实如何骨感,面对大小困难,我们始终怀抱赤子热情、永葆初心。希望以我们的行动,助力新医科从循证(2.0)走向循数(3.0)新时代!”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李蕙兰 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