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背后的气象科技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于1月1日清晨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首航。1月4日,记者从上海气象部门了解到,“爱达·魔都号”从试航、交付、移泊到成功启航,背后其实还蕴含着不少气象部门提供的硬核科技力量。
试航定在何时?
基于硬核气象科技的智慧抉择
从一张蓝图到一片广阔的蓝海,试航是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邮轮何时扬帆起航,又将驶向哪个海域?每一个决定背后,都离不开气象硬核科技的支撑。
2023年8月28日起,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开始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发布一系列试航保障专报。这些专报详细预测了9月2日至7日的天气状况,不仅提供了不同时段、海域和航段的细分预报结论,还深度分析了上海沿岸海域、舟山沿岸海域和黄海中南部海域的天气风力情况和趋势。
然而,9月初的东海海域正受到台风的连续影响,船舶风险指数及船舶谐摇指数都显示出9月3日至5日该区域风力强大,这意味着原定于9月2日的东海航行风险极高。
面对这一困境,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的预报团队并未气馁。他们运用先进的基于光流检验技术研发的台风路径预报订正产品,得出若游轮向北驶入黄海海域,则台风对其无直接影响的预报结论。深入沟通后,外高桥造船公司决定决定推迟试航时间并调整航线。
9月7日11时30分,“爱达·魔都号”邮轮从长江口启航,驶向黄海海域。在接下来的六天五夜1630海里的海上航行中,精准的海面风速场和海平面气压场预报以及海上极大风速预报产品为邮轮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9月12日,“爱达·魔都号”稳稳地停靠在码头,所有验证项目全部达标。
交付遭遇强冷空气怎么办?
海上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实时监测预警
2023年11月,当“爱达·魔都号”正稳步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交付节点迈进时,一场强冷空气正在北方酝酿,预示着申城即将迎来冷暖大逆转。
为了确保这一重要时刻的顺利进行,高质量的海上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海洋台预报团队全天候监测天气动态,与这艘邮轮共同经历数个清晨和黄昏。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船舶航行风险阈值、港口作业海洋气象灾害性天气(大风、大雾)风险预报产品和极大风浪等预报产品,为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海事部门和外高桥造船公司提供精确的天气预报和预警。
就这次强冷空气过程,他们特别提醒长江口区、洋山港区和上海沿岸海区将迎来一次降水、降温和大风天气过程,可能会对邮轮的户外交付仪式造成影响。
在气象科技的强大支持下,“爱达·魔都号”的交付工作得以有序进行。2023年11月4日当天风和日丽,为邮轮的命名和交付仪式增添了美好的寓意——“从上海出发,爱达世界”。这一刻,标志着中国在造船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可以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大型邮轮的成就。
移泊怎样抓住“天气窗口”?
他们织就一张精细化服务保障网
一艘大型邮轮宛如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城市。这艘邮轮的航行,不仅需要观测海洋状况,还要对天气进行预报和预警。为了确保邮轮的安全航行,上海气象部门不断强化海洋气象关键技术与船舶安全航行核心算法技术的融合研究与应用,与多个部门进行联合会商,共同织就了一张精细化的服务保障网络。
随着年底首航的时间日益临近,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5日中午至16日将有明显大风影响,长江口区西部最大阵风可达8级,长江口区东部和金山沿岸海区可达8-9级,洋山海区和长江口外海区可达9-10级,大风影响时间长,请注意防范。”2023年12月13日,当寒潮大风即将来临时,海洋台副台长刘飞立刻向相关人员发出了提醒。
首航的地点选在了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爱达·魔都号”需要从外高桥造船公司移泊至此。为了在灾害性天气的“窗口期”中抢抓作业时间,移泊工作被紧急安排。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分钟级自动站数据、高时空分辨率模式预报以及FLBO_Catboost强风智能潜势预报算法提供了强对流大风和对流性强降水预报预警服务。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海雾预报技术也为邮轮的安全进出港提供了保障。
2023年12月15日中午,身系“敦煌飞天彩带”的“爱达·魔都号”缓缓驶离外高桥造船公司4号码头,在大风影响前的“天气窗口”顺利抵达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这一刻,中国邮轮产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你们也是首制邮轮的参与者,谢谢支持!”外高桥造船公司总经理、“爱达·魔都号”邮轮总设计师陈刚如此称赞上海气象工作。
当“爱达·魔都号”承载着民族的梦想开始远航时,每一个参与工作的上海气象人员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们用专业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为邮轮的安全航行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而当邮轮在广阔的大海上乘风破浪时,这些气象人员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他们将继续用实际行动推动着气象科技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更趋现代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