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爵士时代”到《繁花》,海派文化一脉相承
2024-01-1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电视剧《繁花》虽然已经终结,但是其所引发的人们对于海派文化的浓厚兴趣显然还在发酵。如果说《繁花》呈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上海,那么作家淳子的新书《上海爵士时代》则聚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意思的是,《繁花》和《上海爵士时代》都是与和平饭店有关。

作为行知读书会2024年的首场活动,淳子今天说如果人们到上海,那和平饭店无疑是最值得一去的打卡地。《繁花》里,“爷叔”和“阿宝”的办公室就设在和平饭店。而恰恰是这家饭店也孕育了上海的爵士时代。

据《上海爵士时代》的介绍,和平饭店的前身是华懋饭店,于1929年建成。1920年代,沙逊来到上海,看中了整个黄浦江的弯道,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式酒店。沙逊对建筑每一个细节的关注都达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是近乎变态的程度。当时几乎所有来到上海的名流都选择住在此处,因此这里诞生了许多“感时花溅泪”的故事和传奇。1956年,饭店改名为和平饭店。

淳子告诉读者,她的《上海爵士时代》对应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时代,即一战以后、二战之前。从英籍犹太富豪沙逊家族的辉煌,到美国女记者、作家项美丽与诗人邵洵美的奇异恋情,再到名媛陆小曼的前半生等,她在书中所述的传奇故事都源于和平饭店原业主、英国商人维克多·沙逊。而《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和《夜来香》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正是以独特的爵士风格,诠释了上海的浪漫与风情,成为爵士上海的生动写照。而这一切与《繁花》中描绘的那个年代,构成了整个海派文化的精髓。

“我无论写什么东西,都秉持一个风格,就是必要到场。”淳子曾探访过项美丽的旧居,去到邵洵美的墓前,流连在陆小曼的家门口。她写项美丽与邵洵美就花了七八年的时间,一直与他们家族的后代保持联系。这种深入的采访和情感投入,使得她笔下的人物更加立体生动,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内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