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为什么文旅局长们那么“听劝”?
2024-01-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谁能想到,2024开年最卷的行业是文旅局。继“尔滨”走红,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亮出绝活吸引游客。“山河四省”文旅局集体“发疯”卷上热搜,张家界文旅局局长变身“茅古斯”,跳起了“科目三”,各地玩法接连“上新”,让不少网友大呼过瘾。

文旅局长们并不是第一次“集体出道”。其实去年年初,文旅局长们就从办公室来到镜头前“躬身入局”,引发不小关注。不过,出圈只是开端。“卷”起来之后,如何持续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成为“网红局长”们思考的问题。

眼下,火爆的旅游业正在以多种样本,为这个问题做出解答。从夏日的“淄淄”有味,到冬季的“滨”至如归,那些火爆的旅游城市向我们展示了:游客对于旅游的认知,已经从打卡城市美景美食这种传统的旅游经济,逐渐演变为更为细致入微的“体验经济”。而要想做好“体验经济”,“听劝”两个字是关键。

想逛早市却没地方放行李?沈阳文旅局长采纳网友建议,于小河沿早市设置游客行李寄存点;博主“龙飞呐”反馈贵州旅游服务痛点,贵州文旅局直接向他发放3000元现金奖励;有网友喊话河南文旅“听我的,把中医请出来”,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立即响应,请来中医在景区义诊……

为什么文旅局长们那么“听劝”?说白了,就是通过网络的力量为地方旅游“查漏补缺”。官方下场,为天南海北的网友营造了互动交流的氛围,让网友们在吐槽之余也真心为当地文旅发展出谋划策。而游客以建议者的身份为当地旅游经济贡献智慧,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这也是让游客获得深刻的“参与体验”的重要一环。

在这次“听劝”热潮中,不少年轻人也在重新认识家乡。哈尔滨本地人惊讶于地铁入站口有了厚地毯,空中有了许久未见的打铁花。洛阳市民惊讶地看着花期在五月份的牡丹花傲霜盛开,大呼“30多岁的本地人,也没有见过冬天开花!”先做好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最后辅之创新有力的宣传方式,不仅调动起游客的热情,也让本地的年轻人感知家乡新貌,增进与家乡之间的情感联结。

一个地方的旅游服务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一个能“听劝”的地方,总会在理想与现实诸多冲突中,探寻出一条合理的、妥帖的处理方式,真正做到以游客为中心。“真诚”永远是必杀技。在“你大胆提建议,我来改!”的热烈氛围中,不遮遮掩掩,积极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方能让“流量密码”真正兑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