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倒计时|市政协委员徐默涵:为完善上海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持久发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视频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至关重要。去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知氏集团董事长徐默涵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完善上海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提升创业意愿与成功率》的提案。
在过去的一年里,通过数次上海青联服务大学生就业实习校园招聘会,他对大学生就职愿望把脉问诊,进一步精进细化提案。本身也是一名85后青年的他,为完善上海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持久发声,期待更多青年求职者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延展创业指导
提升创业者的信心与意愿
“不仅要让大学生在就业上走得更踏实,创业上也要更有底气。”去年两会,徐默涵将目光放在了完善上海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上。
赴会前,他专门做了相关调研。徐默涵注意到,上海高校毕业生创业规模曾在2015~2016年进入高潮期,而最近3年,由于市场需求缩减、投资风险加大,开始回落。2022年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发布的最新一期报告显示,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创业基金申请者占比也在逐年下降,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大致维持在2%水平。
“大学生本应是勇于创新和挑战的群体,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参与创业的相对之前渴望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比落差极大。”他说,在不少大学生眼里,“创业”逐渐成为风险极高、极易失败的一种选择。
身为一名创业者,徐默涵关注更多的是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愿。他建议延展创业指导,覆盖前中后,增加大学生创业者信心与意愿。将大学生创业指导前置化、常态化、课程化与体系化。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以社团活动、选修课或创新课程的形式,提供可长期触达的、连续的、系统的创业指导课程。同时,在有条件的大学试行毕业后,持续提供指导课程或创业导师的点对点指导。以此,通过增加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储备与指导的延续,提升创业者的信心与意愿。
徐默涵的关注点,也是市教委的关注点,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市已有27所高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创业学院等),36所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鼓励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数字化资源建设,本市高校自建并已上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课程数已累计达376门,选课超40万人次。高校自主编写的创新创业教育类教材和案例库达150个。
消除行业短视
给予非热点行业创业引导与政策加持
徐默涵在提案中,还提出了一个完善上海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方案,那就是给予非热点行业创业引导与政策加持。很多基础民生行业充满了创业机会,但这些行业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高科技行业与前沿行业。
“例如医护、家政服务与托幼等,这些行业有着巨大且长期的市场需求与与创新提升空间。”他还准备将业务拓展到专业陪护领域,还会有一些新的服务类职业岗位出现。徐默涵表示,作为一个创业者,尤其是青年创业者,即使是在传统行业领域,一样可以通过创新创造出一些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就业岗位。
“在大学生创业的动机里面,生存型创业占比非常少,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是机会驱动型。”他注意到,大部分人会根据市场的热点机会以及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创业,这样就容易造成行业扎堆,大部分是科技、互联网以及文化创意等,而一些底层基础行业,哪怕市场缺口巨大,也少有人问津。所以行业的合理选择需要加快引导。
他建议,在大学生创业指导过程中,开展泛行业认知与见习,消除行业短视,同时出台更多此类行业的引导扶持政策,既可避免大学生创业时的行业扎堆,增加创业成功率,也可以加快上海的“五型经济”全面建设。
让徐默涵感到高兴的是,这一提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有些意见建议已在制度设计和工作推进中进行了落实。
市教委等十部门于2023年2月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1.44万元的限额依次扣减相关税费。对具有本市户籍、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在本市首次创办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创业组织满1年且按规定至少为1人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的,可申请8000元的首次创业一次性补贴。
聚焦细分领域
打通就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政策在“送上马”后还得“扶一程”。徐默涵说,大学生在创业之后,如何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首次创业失败后,是否构建了容错、包容和风险机制,如何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实现二次甚至连续创业,这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市教委通过推进院校创业指导站建设,积极推进院校双创工作与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及各类孵化园区全面对接融合,打通大学生创业“最后一公里”。
去年10月,他参加了上海共青团“千校万岗”2024届首场线下招聘会。“这个岗位对专业有什么要求?”“请问工作内容具体是什么?”他看到在积极投递简历的同时,毕业生就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发展空间、薪资待遇等与用人单位现场热烈交流。
“上海正在多维度多举措,助大学生就业‘起好步’。”徐默涵感叹。2022年,市教委在全市设立了18个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基地、30个上海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15个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发挥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的引领作用,深化协同合作,加强各行各业的就业创业指导。
此外,目前人社部门推进实施的创业扶持政策,除首次创业一次性补贴政策按照国家要求,主要面向具有本市户籍、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外,其余创业扶持政策均不对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还是连续创业者的身份进行限制。
“今年的提案,我想聚焦年轻人‘更新’就业观念,改善就业氛围建言献策。”作为年轻的政协委员,他努力挖掘青年所需,继续为青年发声,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为社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以青年出彩成就城市精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