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卞华:从5个层面全方位增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
2024-01-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05后、10后、15后作为网络原住民,从小伴随着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长大。长期从事青少年社工工作的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虹口工作站站长卞华曾见到过许多网瘾少年。

此次,她将虹口团区委的一份调研报告带到了上海两会上。调研显示,青少年遇到过的网络安全问题触目惊心,曾有近四分之一受访学生遭遇过网络诈骗。她表示,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处于不稳定的形成期,不良网络信息很容易对其健康三观的形成造成障碍。“如果在关键时期向青少年早早打入网络安全教育的预防针,那么网络危害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会减弱一点。”与此同时,她也建议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数字安全措施与权益保护。

大部分青少年对个人信息与隐私的保护意识较弱

中国未成年人网友的数据有多庞大,从相关数据可以佐证。根据2023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至2020年12月,我国6岁至18岁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了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94.9%,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70.4%的互联网普及率。此外,城乡未成年人在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已基本弥合,但在网络使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此外,还存在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提前,网络使用的低龄化趋势明显。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2022年12月,我国10岁以下未成年网民群体占比为4.4%,较2020年同期增加1.3%。

2023年,虹口团区委以该区初中、高中、中职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有关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404份。这份《关于青少年数字安全措施与权益保护的专题调研报告》显示,41.17%的受访学生在放假时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长为“1-2小时”。高达72%的受访学生在上学期间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长多为1小时以下;21.89%的受访学生在上学期间平均每天上网1-2小时。

从青少年上网时的活动类型分布情况来看,学习、娱乐(打游戏、看视频、听音乐等)和社交(聊天、发帖等)是学生使用互联网时的主要活动类型,分别有1244人会运用互联网“学习”。

从青少年在实名认证时的应对情况来看,有半数学生(占比51.35%)表示自己不进行认证,而是以游客身份使用或者放弃使用;38.55%的学生表示会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33.38%的学生会请父母等提供身份信息以进行实名认证。上网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占49.67%)会向平台或他人提供自己的手机号码,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会提供自己的真实姓名、出生年月日和短信验证码,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会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和学校地址。由此可知,大部分青少年对个人信息与隐私的保护意识较弱,对定期修改网络账号密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青少年及其家人或朋友在使用互联网时所遇问题的情况来看,有89.96%的学生表示被垃圾信息烦扰过,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表示遭遇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有24.57%的学生表示遭遇了网络诈骗,还有一些学生表示遇到了网络账号密码被盗、病毒侵扰、网络敲诈威胁(如小额贷款)等问题。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占58.25%)的学生表示不会在上网的时候消费,其余学生表示会在上网的时候消费。从上网时消费的金额分布情况来看,100元至1000元之间的消费数额占比最大,占到了43.9%;其次是100元以内的消费数额,占比为26.66%。

上网消费用途类型分布情况。从青少年上网花钱的用途及所花金钱的来源分布情况来看,购物、充值各类平台的会员服务(电影、音乐、图书等)以及社交(发红包、转账借钱给网友)是当前学生上网花钱的三大主要途径,分别占比80.31%、54.7%、31.71%。

建议从5个层面全方位增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

“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少年群体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针对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卞华从青少年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和互联网平台这5个层面提出增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构建网络安全社会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她建议,首先要引导青少年夯实网络安全知识,形成健康网络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依靠自驱力合理控制上网时间,适度和有节制地上网娱乐,避免沉迷网络;家长要积极介入和干预,有效阻断沉迷网络路径。“尤其要引导青少年注意区分网络与现实之别,不随意模仿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不良活动;提醒青少年不得进入非正规的黑网吧上网,避免引发安全事故、身心伤害;提醒青少年避免与陌生网友会面或参与网友联谊活动,如果确定需要会面,应该由成年人陪同。尽量保障孩子在一个诱惑源与‘污染源’少的健康环境中成长。此外,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沉迷于网络,同时及时介入和监督孩子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但介入和监督的过程需要注意方法策略的正当性、科学性与灵活性,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违规使用互联网的沉重代价。”

卞华建议,学校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经常开展多样化的青少年网络安全文化教育活动,为青少年能够轻松和正确理解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与理念创造适宜条件,同时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价值观。

她还呼吁政府加快明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监管主体,明晰各部门在监督管理、宣传教育、法律维权等方面的合理分工和具体职责,加强部门协调和相互配合,建成强有力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火墙”。“除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外,还应加快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如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和建立网络信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不符合条例的行为,政府部门应与学校、家长、青少年个人、互联网平台协作,出台针对特殊情况的条例及细则。”

“我们要督促互联网相关行业组织和企业严格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加强行业自律,制定和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加强网络信息内容规范,提高网络平台信息安全等级,构建全方位信息安全防护矩阵,避免未成年人在网络中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和伤害。”卞华强烈建议,尽快建设未成年网络平台保护预警机制,防范网络违法犯罪、不合理消费、网络沉迷及网络欺凌等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的侵害;构建防范严密、没有破解漏洞的“青少年模式”,创设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