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工匠”张华:再小的偏差都不容小觑
2024-01-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1月23日晚,2023年“最美铁路人”名单出炉,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动车段调试车间列调一班工长张华榜上有名。作为我国第一代动车组机械师,张华长期扎根高铁运维一线,钻研动车组调试和技术革新工作,如今已成为中国顶尖的“动车工匠”。

1月26日,2024年春运就将启动,为了确保长三角800多列动车组列车以完美的状态投入春运,张华和同事们一直在调试车间忙碌着,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保障着旅客的平安出行。

  // 用心捕捉、倾听设备的“呼吸声” //  

一列标准动车组列车的零部件有近50万个,任何一个“器官”出问题,都会影响动车组列车的安全运行,这对负责“望闻问切“的动车组机械师也提出了高要求。而凭借多年来的刻苦钻研和检修经验积累,张华已练就了耳听异音、身感振动,就能快速预诊故障的本领。

一次,张华带着徒弟王超检修动车,走到1号车厢时他停下脚步:“这节车厢有什么异常?”王超将车厢内电器设备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问题。但张华却判断,脚下这个部位下面是换气设备,通了高压电的换气设备没有震动,“肯定出现了故障。”当他们打开车下设备舱时,果然发现换气装置没有正常工作。从那以后,王超成了张华的“铁粉”。

张华的一身厉害本领,都是多年刻苦钻研得来的。1997年中专毕业后,张华就开始从事普速客车电气检修,2009年底,他如愿加入上海动车段高级修基地,随后作为技术骨干被派往动车组生产厂家学习高级修调试技术。回到上海后,张华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放在了钻研技术上,熟知了CRH2系列9种细分车型的近千张电气图纸、上万张配线图纸和相关技术原理,上万个电器元件的位置、功能、状态,在他的大脑里非常清晰。2013年,全国铁路动车组机械师职业技能竞赛上,经过理论和实作多场比拼,张华从9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摘得个人全能第一名。

有一次,一列高速动车组在动态调试时连续报出“231”“135”“294”故障,辅助电源装置停止工作,进而导致一个单元的动力丢失。技术人员排查了2个小时都没有找到故障原因。几小时后就要交车,在场的人心急如焚。“找华哥!”20分钟后,张华出现在动车司机室。他沉着地分析故障代码并下载相关运行数据,查看电压、频率等检测波形后,指出问题只是出在电压互感器上,更换后故障果然消失。

“越是精密的仪器设备,越是需要专注忘我,用心去捕捉、倾听设备的‘呼吸声’。”张华说。

  // 检修动车就像登山,越往上难度越大 //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长三角地区高铁快速扩容,越来越多的动车组列车进入了高级修修程。而动车高级修调试“主控”的重担落到了张华肩上。

动车组高级修产能紧张,为高效开展自主修,除了要有专业的技能、强烈的责任心之外,还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本领。张华调整工作重心,摸索着开展技术创新,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细节,捕捉创新灵感,开展工艺优化、逻辑原理等攻关。

一次,在逛家具店时,他看到一张可以自由组合的餐桌,平时可以当作家庭使用的小餐桌,有需要时,也可以变成大餐桌。盯着家具销售员的演示,张华灵机一动:动车组的调试检修是不是也能通过灵活组织,从而最大程度释放检修产能?回到岗位上,他立即开展调研分析,排摸出自由组合的技术瓶颈。

整列动车组一旦分解成一节一节的车厢,受网络通信和供电环路影响,无法进行带电作业,检修效率势必受到制约。他携团队解析大量控制协议,搭建模型反复验证,重建动车组部分通讯和供电网络。为了尽快研发出动车临时网络控制系统,他一边研究梳理动车组调试检修工艺项点,一边解析车辆通讯协议,组织团队编写控制程序,开发模拟指令器。

为了不和白天生产任务冲突,张华带领团队时常熬到凌晨两三点,三个多月下来,仅采集的数据就有64G字节,经数千次试验,技术瓶颈一举攻克。2018年,国内首个以动力单元为对象的调试检修新模式在张华团队手中问世,直接推动了行业动车组高级修生产组织变革。

“检修动车就像登山,修程越往上,检修难度越大,就越需要创新。”面对国内专家的称赞,张华如是说。

  // 零差错优质调试高速动车组700余列 //  

“在现代化的动车检修生产中,仅我一身是铁,不如人人是钉。”张华深知团队的力量。2015年1月,以张华名字命名的技术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重点解决疑难杂症、开展科技创新、帮带青年成才。在张华的“传道授业”下,“心中有章法,眼中有标准,手眼心同步”的调试理念已经深深印入班组职工的脑海中。多年来,张华通过言传身教,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带出近百名第二、第三代动车检修人才,许多80后、90后已成为动车检修的中坚力量。

今年26岁的韩晨是团队里年龄最小的,也是个软件发烧友,刚被选拔到工作室时,他跃跃欲试,张华却不慌不忙,先让他跟着现场检修师傅学习。对此,韩晨有些失落,张华却告诉他:“磨刀不误砍柴工。”2019年9月,有了现场经验的韩晨第一次负责项目攻关,解决动车传感器离线检测问题。经过4个月的熬夜组装调试,终于完成整套设备的控制软件开发。项目演示当天,韩晨信心满满,面对2.5%的偏差率,项目组大多数人都说,可以接受,而且很难再降低。

“动车时速300公里,再小的偏差都不容小觑。”张华言传身教,当晚把设备带回家。两天后,他拿来了手写的改进项点清单,涉及设备的硬件布局、电磁防护。改进后,新设备“完美”达标。

“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为我们一线职工提供了施展才干、创新攻关的广阔舞台。”回想这些年的技术攻关经历,张华深有感触。而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打破厂商技术壁垒,研制新型工具装备28种,开发检测平台12套,其中27项获省部级及以上技术成果、43项获国家专利,零差错优质调试高速动车组700余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