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别让红色档案资源“沉睡”,打造上海红色文化品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用活用好红色档案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产品,对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城市基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原专职副主委何少华提出,要深度开发红色档案资源,打造上海红色文化品牌。
何少华认为,上海红色档案资源点多量广,资源高地态势正在形成,但相较全国一流品牌,其影响力还有差距,“一是红色档案资源全域性联动不足,全市范围内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机联动,全国范围内缺少与其他地区红色文化的主题性串联。二是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重要红色遗址由于未得到有效保护而消失,有些经岁月侵蚀已遭到不同程度损坏。三是红色档案资源内涵挖掘不足,制约了红色精神的阐释。”
“红色档案要用起来,活起来,让公众知晓和参与,并加大开发力度,而不是本身价值再高却只是束之高阁,在库房里‘沉睡’。”何少华建议,尽快全面摸清上海红色档案资源的保管、保护、整理状况,实施针对性保护方案,并加强数字技术在保护及保存中的应用。
“要加强红色档案资源整合,可由市文化主管部门推进区域联动,加强红色档案资源整合,注重顶层设计,加强主体协同,促进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与传播,并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从上海红色档案资源的时空特点出发,连点成线、连点成片,并加强与周边城市及其他省份红色资源的合作。”何少华说道。
当下,上海对于红色档案编研成果的主题范围覆盖不全面,数字化应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就此,何少华提出的思路是“数据赋能,丰富红色文化产品供给”,由市文化主管部门构建多元化的红色文化供给体系,提供丰富优良的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推进上海红色文化品牌的建设。
同时,创新编研成果形式,以红色故事重构上海红色文化精品,打造上海红色网红产品,促进城市红色文化与品牌营销紧密结合;研发红色创意产品,凸显红色文化品牌,依托革命活动要素、鲜明红色地标与档案珍品,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特性、文化思潮与精神内涵,向广大群众推广形式丰富的红色文创产品;拓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红色+研学、红色+乡村、红色+工业等旅游形式,并发展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等合作机制,打造经典红色旅游精品。
“酒香还怕巷子深,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我们还应该构建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矩阵。”何少华建议,通过新媒体应用实现内容交流、品牌营销,依托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构建优质的红色文化品牌形象。另外,构建融合传播机制,打造完整、多元的新媒体联盟体系,形成红色文化传播合力,从而扩大受众覆盖面,持续放大社会效应。完善红色文化推广平台建设也是一大抓手,通过及时更新与维护红色文化信息,注重内容资源的调整与优化,对新媒体运营内容精细化管理。
再者,何少华建议,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拓展红色文化新体验,借助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游戏设计、角色扮演等新技术手段,增强用户在红色文化中的临场感、代入感、交互感,改变单向线性传授模式,激发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热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