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焦扬代表:走进更走心,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亲和力与感召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主要传播地。红色文化始终是上海文化的底色。守住城市文化的根和魂,以守正求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年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理事长焦扬建议,走进更要走心,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擦亮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主色调,激发出上海现代化建设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了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风貌街区等保护利用。听到这些,我觉得特别重要,特别受振奋。”焦扬在接受青年报采访时说,上海把保护传承用好中共一大会址等宝贵红色资源作为光荣使命,也让上海“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全市红色资源凝心聚力、铸魂育人、推动发展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激励引领着全市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从红色精神血脉中汲取力量、奋进新征程。
焦扬认为,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文化凸显出来”的政治要求,对照不断提升上海红色文化亲和力与感召力的时代需求,这方面工作仍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要把大思政课建设好,这让焦扬更坚定一个想法:红色文化和红色场景,这既是大思政课最好的课堂,又是大思政课最好的教材。然而,让青少年喜闻乐见,更主动走入红色文化场馆、更有意识参与红色文化活动,从“走进”到“走心”,从“扭头会忘”到“念念不忘”,还得在分众化研究推广和传播、用数字化赋能的方式创造各种青少年喜爱的空间和场景上下深功夫,并针对不同学段青少年的特点和目标、融合第一第二课堂,更合理地融入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
如何进一步做好分众化传播、抓好关键群体?焦扬举例说,针对少年儿童群体,要从“一米高度”视角用小朋友听得懂、能记牢、会讲述的语言和方式,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从娃娃抓起”。又如,引领研究人员、教师队伍、媒体从业人员、政府和事业单位骨干等特定人群,结合工作领域更主动塑造红色文化的场域、情景、氛围,需要更有制度性的激励和保障。
其间,构建校馆协同育人新模式,深化红色场馆同学校的深度合作,双向建设育人基地、教学基地、实践基地,也可以是一大实施路径。焦扬就此建议,繁荣上海红色文艺创作,对红色影视创制、网络文化、创意设计加大政策倾斜扶持,进一步激发文创产业活力,加强红色文创链建设。
陈望道旧居于2018年5月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身份,重新回到复旦师生和公众的视野中,自此,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誓把陈望道老校长首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把追求真理、为民族解放振兴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2021年3月,陈望道旧居被认定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这让我们很受鼓舞。”焦扬建议,上海适时启动第二批红色资源认定工作,高水平盘整和开发红色文化“家底”,持续推进红色资源发掘和重要革命历史旧址、红色文化名人故居旧居的修缮保护。同时,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总体布局中,把高品质营建红色文化活动空间、扩大优质普惠的红色文化服务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更好满足群众品位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和建设上海城市精神品格高度来看,焦扬认为,还应适度增加红色文化类科研课题和立项,加大红色资源的专题研究和专业开发,既抢占理论研究制高点,又强化研以致用导向,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和市民群众的获得感。
在焦扬看来,不断增强上海市民群众的文化自豪感、认同感,就是在与时俱进地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红色文化是上海不可替代的宝贵文化资源,是上海文化最光辉的生动篇章,红色基因浸透在这座繁华国际都市的血脉深处。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更要把握住机遇,用上海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彰显城市精神品格,继续引领全国文化建设。”焦扬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