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如何让他乡变故乡?这道题等我们共答
2024-01-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郭容/图

“此身安处,方是吾乡。如何帮助外来青年实现对‘安居上海’的美好向往,等待我们同题共答,同向发力。”1月24日上午,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上,市政协委员、团市委副书记徐豪代表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向与会的政协委员们发出这样的呼声。

 是哪些困扰阻碍了青年们留下来?  

一方落脚之地,或许可以成为长长久久温暖的家,也或许只是短暂的栖身之所。这之间的区别,可能就会决定一个年轻人在一座城市里的去留。 

近年来,上海的青年人口总数和占比均有所下降。在上海的常住青年人口中,非沪籍青年占比约为三分之二。其中,78%的外来青年以租赁房屋为住所,而其中较高的居住成本,成为了影响青年人口导入的一大因素。 

“高成本”“硬支出”正成为青年不可回避的负担。相关调研显示,外来青年租房费用约占其收入的34%。外来青年租房群体中,74%通过市场渠道租赁住房,而房租持续上涨、房东违约成本相对较低等因素也会导致青年被动换房。酒店价格高、住宅短租难等,都困扰着来沪就业青年,让不少青年与上海这座“梦想之城”擦肩而过。 

尽管如此,青年们对上海依然心驰神往。“高品质”“乐生活”是青年翘首以盼的期待。近八成受访青年认为,通勤便利是“好房子”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向往拥有更加优质的社区服务、更加温馨的社群氛围,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感受到城市的温暖,让客居他乡的心灵不再孤单。“我希望拥有的不只是一处住所,更渴望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这是一名普通青年的小小梦想,代表的是更多年轻人的心声。

 有哪些方向是我们可以携手共为的?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上海考察时,特地去考察了位于闵行的保租房社区。今年的两会现场,让青年安居的话题也始终是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市政协委员石景宇去年两会就开始关注青年租房问题,他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已在制度设计和工作推进中进行了落实。市政协委员洪亮在今年两会上则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保租房措施提出了建议,在他看来,作为“托底”,我们可以集中资源和力量,去做一些满足青年人需要的事。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青年安居问题,让更多外地青年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徐豪委员表示,这正是团青界别的委员们今年共同提交的提案主题。 

如何落到实处?委员们建议,要加强保障住房供给,让青年从“忧居”到“有居”。面向青年人,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基础公共服务行业的一线建设者、管理者,加快健全“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等各类主体参与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切实发挥标杆引领和“压舱石”作用。积极推广“青年驿站”模式,加大企业公益租赁房源筹集力度,打造一站式申请端口,为来沪求职青年提供7~14天过渡期免费住宿,让更多逐梦而来的年轻人感受到上海城市温度。 

优化政策引导体系,让青年从“有居”到“安居”。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等手段,培育发展更加健康、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通过机构评估规范租金涨幅,更好平衡房屋出租人和租客利益。鼓励更多企业以租房补贴、集体宿舍等形式帮助外来青年缓解住房压力。更好发挥租房市场信息共享平台作用,提高市场监测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青年租房提供安全、便捷的条件。 

打造青年发展社区,让青年从“安居”到“宜居”。在轨交沿线、产业聚集区等附近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房源供应,进一步降低青年通勤时间。开辟青年公共活动空间,以需求为导向,有机嵌入学习培训、交友联谊、就业创业等社区服务,增强青年对社区的归属感,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关爱就在身边。 

“我们诚挚希望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在青年成长的要紧时、关键处拉一把,真正将上海打造成年轻人近悦远来的梦想之城。”徐豪委员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郭容/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